大陆科学钻探主孔超镁铁质岩流体化学组成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位于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东南(N34°25′,E118°40′),距离东海县西南约17公里。CCSD主孔获得的岩芯样品为我们认识超高压变质流体地球化学提供了珍贵的样品。在CCSD的主孔超镁铁质岩样品的不同赋存状态中保存的大陆板块俯冲—碰撞—折返过程中的流体组分,为探讨这些地质作用机理提供依据。本文采用分步加热质谱计法对大陆科学钻探主孔超镁铁质岩进行流体化学组成研究,得到了如下初步认识:(1)CCSD主孔超镁铁质岩的流体化学组成以CO2、和H2为主,SO2和N2为次要成分。(2)CCSD主孔超镁铁质岩中不同矿物的流体组成明显不同。石英中流体总量最低,平均19.25mm3/g;橄榄石中流体总量最高,平均41.97mm3/g;斜方辉石中流体总量较高,平均31.41mm3/g。(3)橄榄石在500℃出现了一个释气高峰,含量达到了33.96mm3/g,这部分气体可能是对峰变质期物质的继承,石英和橄榄石的挥发性气体都是在峰变质释气捕获的,后期捕获的占的比重很小。综上所述,超高压变质流体化学组成特征更接近于苏鲁皖地区混杂地幔区的流体组成(Zhang,2004,2005),这也就说明了超高压变质流体组分主要是在超高压变质峰期捕获的,同时也证明了超高压变质过程中的确有流体的存在,不同矿物的释放挥发性气体呈阶段性释放,这也正反映了超高压变质流体包裹体形成的不是同一时期的,而是多期次的。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是通过深化对苏北盆地主要富烃凹陷有关构造特征、油气分布和构造对油气的控制规律的认识,为研究区油气勘探服务。综合运用比较构造学、解析构造学和地
下扬子地区洪镇变质核杂岩,位于大别造山带东侧的扬子板块上。以往研究认为,该核杂岩是早白垩世NE-SW向拉张形成的科迪勒拉型变质核杂岩,其核部的董岭杂岩长期被认为是古元古
热烈祝贺:1、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气推拿”图案和口诀在国家版权保护中心注册,2、宜春万载杏林堂中医馆成功邀请郭老师以首席医师身份入驻,并在南昌成立分部。本校三大特
沥青是原油经热变化、气体脱沥青化、水洗和生物降解等作用形成,其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矿产。近年来对其成因、性质及化学结构做了大量研究,但对其地质应用的研究不够。沥青作
作为郯庐断裂带北段主干的依兰—伊通断裂,其纵贯中国东北人口稠密的地带,经过地区建有大量的重要建筑物。对于该断裂新构造运动规律与地震活动性的研究,不仅可以认识这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