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探讨帕瑞昔布钠联合前锯肌平面阻滞对胸腔镜肺癌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及炎性反应的影响。研究方法:选取在我院2018年6月到2018年12月择期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80例,性别不限,ASA分级为Ⅰ-Ⅱ级,年龄为40-65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安慰剂对照组(C组,n=40)和帕瑞昔布钠试验组(P组,n=40)。P组患者前锯肌平面阻滞前10min、术后24 h分别静脉推注帕瑞昔布钠2ml(浓度20mg/ml,生理盐水稀释),C组患者在相应时间点给予生理盐水2ml静推。入室后,监测无创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电图。两组患者均行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后行双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连接麻醉机,根据手术情况行单肺通气。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术中泵注维持麻醉,肌松药罗库溴铵按需追加。根据脑电双频指数(BIS)、血压、心率等调整麻醉深度。术中BIS值维持在40-60之间。皮肤缝合结束时停止泵注丙泊酚、瑞芬太尼。分别于前锯肌平面阻滞前10min(T0),麻醉诱导时(T1),气管插管时(T2),开始切皮时(T3),开始缝皮时(T4),气管拔管时(T5)6个时间点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分别于手术结束后6h(Ta)、手术结束后12h(Tb),手术结束后24h(Tc),手术结束后48h(Td)4个时间点评价两组患者静息和咳嗽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手术结束后24小时(Tc)、手术结束后48小时(Td)2个时间点PCIA按压次数,在术后48h对两组患者进行镇痛满意度评估。分别于前锯肌平面阻滞前10min(T0),手术结束后6h(Ta),手术结束后12h(Tb),手术结束后24h(Tc),手术结束后48h(Td)5个时间点抽取外周静脉血3-5 ml,ELISA检测应激因子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皮质醇(Cor)、前列腺素E2(PGE2)的含量和炎性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记录两组患者从手术结束到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轻唤睁眼时间及气管导管拔除时间。记录两组患者术后48h内发生的不良反应(恶心呕吐、低血压)。研究结果:(1)在术前年龄、性别、BMI、ASA分级方面,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中手术时间、输液量、术中失血量方面,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方面,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T0、T1、T2、T3、T4、T5六个时间点中,两组患者MAP和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Td时间点,两组患者静息、咳嗽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a、Tb、Tc三个时间点中,与C组患者比较,P组患者静息、咳嗽VAS均降低(P<0.05)。在Tc、Td两个时间点中,与C组患者比较,P组患者的PCIA按压次数均降低(P<0.05)。(4)与T0比较,两组患者在Ta、Tb、Tc、Td四个时间点的NE、E、Cor、PGE2的血浆浓度均明显增高(P<0.05);在Ta、Tb、Tc三个时间点中,与C组患者比较,P组患者的NE、E、Cor、PGE2的血浆浓度均明显降低(P<0.05)。(5)与T0比较,两组患者在Ta、Tb、Tc、Td四个时间点的IL-6、TNF-α的血浆浓度均明显增高(P<0.05);在Ta、Tb、Tc三个时间点中,与C组患者比较,P组患者的IL-6、TNF-α的血浆浓度均明显降低(P<0.05)。研究结论:(1)帕瑞昔布钠联合前锯肌平面阻滞可降低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疼痛;(2)帕瑞昔布钠联合前锯肌平面阻滞可降低胸腔镜手术患者围术期镇痛应激因子(NE、E、Cor、PGE2);(3)帕瑞昔布钠联合前锯肌平面阻滞可降低胸腔镜手术患者围术期炎症因子(IL-6、TNF-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