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对康德实践自由观的超越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wen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旨趣在于通过对康德与马克思这二者的实践自由观所进行的对比与研究,来阐证马克思对康德自由理论的继承、批判与超越,从而彰显马克思对于西方传统自由观的革命性变革。通过对康德自由思想的理论探讨,本文认为:从外在的现实角度出发,康德的自由是主观性与个体性的;从内在的逻辑角度出发,康德所谓的自由又只能在彼岸世界之中实现。于是,康德的自由尽管立足于尘世的道德领域并且充满着理论的理想性,但却缺少现实化的理论维度。马克思从现实的实践观点出发,首先对抽象主体自由观进行了批判,并将主体的自由确立在现实的实践活动领域,由此也得出人的本质存在是实践活动的自由存在。而劳动作为实践活动的最基本形式,也是人类所独有的具有自由自觉特性的一种活动形式。正是由于劳动的此种性质,人类才能努力地实现着符合于自身“类本质”的“类生活”。而异化劳动的存在使得类生活异化,因此自由的实现方式就在于通过现实的革命活动对异化劳动进行消除。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是对异化劳动的真正扬弃,因此自由的实现方式与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是保持一致的,也是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历史过程。这样,将马克思对康德实践自由观的超越之处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从自由的存在方式来看,马克思的“实践自由”以其客观性超越了康德的“意志自由”所具有的主观性;从自由的实现方式来看,马克思的“消除异化”以其社会性超越了康德的“道德自律”所具有的个体性;从自由的演进方式来看,马克思的“自由王国”以其历史生成性超越了康德的“目的王国”所具有的尘世理想性。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女性在社会中的能力和地位不断地提升,但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女性在不知不觉中加入到了“剩女”的行列。“剩女”现象引起了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关
中国古代巫文化主要有两个基本方面,即祭祀文化和卜筮文化。中国早期祭祀文化和卜筮文化是交错互叠的,它们既分化又交错的发展,为中国古代的礼制文化和生存哲学积淀了丰厚的基础
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辩证法和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理论为指导,运用文献阅读和实地调研等综合研究方法, 广泛收集第一手资料,分六部分对新疆阿克苏地区引导伊斯兰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