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丹霞地貌,不仅是地质环境变迁的记录,还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可持续利用的生态资源。天山百里丹霞地貌处于北天山北麓,临近准噶尔盆地南缘,为典型的西北丹霞地貌。当地已建立起丹霞地貌地质公园,但知名度较低,游客较少,尚未开展过系统的地质过程研究。本文选取天山百里丹霞地貌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地质调查、遥感地质构造解译、数字高程提取等方法,对研究区沉积特征、构造变形过程、地貌特征进行研究,探讨丹霞地貌的成因及演化过程,为合理开发和保护丹霞地貌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天山百里丹霞地貌红层主要由上侏罗统齐古组紫红色薄层细砂岩、粉砂岩夹灰绿色砂岩和喀拉扎组红褐色砂砾岩、砾岩组成。2.上侏罗统齐古组平行层理发育,显示干旱气候条件的湖相沉积的特征,依据典型沉积序列特点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浅湖相和滨湖相,且沉积环境的不稳定状态,氧化还原环境交替出现;上侏罗统喀拉扎组局部发育交错层理、槽状层理。岩石整体成层性尚可,固结较差,反映了冲积扇相沉积特点。3.区域中厘定出三期不同期次的构造变形,D1、D3对丹霞地貌的形成演化影响不大。对丹霞地貌发育起控制性因素的为D2期由南向北的逆冲作用,该期变形总体构造变形相对较弱,表现为一系列由南向北逆冲的褶皱-断裂带。南段为强变形构造带;中段侏罗系以发育宽缓褶皱、局部褶皱-断裂为特征,北段以发育单斜地层为主,并在遥感影像解译中表现出大量走向近东西的线性构造。4.综合水系密度发育、面积高程积分分布及地表切割深度来看,整个区域总体可以分三个不同构造变形强度的区带,各区带在隆升沉降、构造活动强弱及地貌发育程度等方面呈现出相照应的规律。5.综合分析认为,上侏罗统岩性对丹霞地貌演化起到了基础性作用,构造控制形成的单斜地层决定了丹霞地貌“麓缓”的形态,EW方向的线性构造导致呈现陡坎,即“身陡”特征的控制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