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其特点是恶性浆细胞在骨髓微环境中不规则积聚引起的不同程度贫血、骨破坏、肾功能不全、高钙血症和感染。尽管MM在我国发病率不高,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仍被认为是不可治愈的疾病,故对人类健康仍有较大危害。因此为了更好的研究和探索MM的病理过程、研发试验新的抗骨髓瘤药物,建立完善的MM模型具有重大意义。临床上的骨移植常常用于修补缺损支持整形或是修复缺陷的骨连接,在骨伤外科、头颈颌面外科、脑外科、口腔科甚至美容整形科具有着广泛的应用。骨移植常用自体骨移植和同种异体骨移植,罕有应用异种骨移植者。但利用异种骨移植建立鼠-人嵌合体对研究人血液系统生理及病理过程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可利用的人类浆细胞肿瘤模型大致可划分为两大类:重复再现模型和移植模型。尽管没有哪一种经过遗传学工程孵育的动物种系能够重现某种人浆细胞肿瘤的全部特性,但有些种系的动物已经可以作为一种比较理想的平台,来对人类浆细胞肿瘤信号传导途径中的改变(如IL-6、Abl、Myc等)进行机制性和治疗性研究,而且这些模型在临床前药物实验等其他用途中具有着高度的价值。近年来Yaccoby等人曾建立起较经典的SCID-hu MM模型,能够较完善的模拟MM病程中出现的多种病理表现和临床症状。该模型实际上建立了一种鼠-人嵌合性小生境。这种小生境具有着非常复杂的特性。移植骨组织的成活很可能涉及到小生境中的多种复杂过程。既往的模型研究都是基于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来构建,这种小鼠虽然不易引起免疫排斥反应,但是却忽略了MM是在有免疫力的人体发生的,因此利用无免疫功能的SCID小鼠建立的MM模型具有较大局限性。在异种骨移植基础上,本研究采用与SCID-hu模型相似的方法,在一种崭新的BALB/c-nu-hu鼠-人嵌合性小生境基础上建立新型的多发性骨髓瘤模型并对其特性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目的:建立新的多发性骨髓瘤模型,并其与经典模型的特性对比。方法:采用4月龄人女性胎儿,分离股骨和胫骨,取约1cm胎骨植入BALB/c裸鼠皮下;移植前后收集人胎骨髓组织细胞行Annexin V/PI双标记,分别使用流式细胞术和荧光显微镜检测与观察细胞的凋亡;并于胎骨移植前后进行骨髓细胞学及组织学分析。再在BALB/c-nu-hu鼠-人嵌合体基础上将原发性多发性骨髓瘤病人的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注入胎骨内建立模型;抗人IgG的ELISA试剂盒检测裸鼠体内血清人IgG水平;胎骨及裸鼠重要组织分别做H&E染色病理镜检与CD34、CD59和CD13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镜检,胎骨及裸鼠长骨行TRA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镜检;模型裸鼠行前后X线平片对比拍照。结果:人胎骨可以在BALB/c裸鼠皮下存活,且具有高度活性;胎骨植入前后骨髓细胞形态及数量没有明显差别。原发性多发性骨髓瘤病人的瘤细胞能在经人胎骨植入的裸鼠体内生长、浸润、播散;模型裸鼠出现恶病质、特异性的高人IgG水平、进展性骨破坏、终末人骨髓瘤细胞浸润播散。结论:成功建立崭新的BALB/c-nu-hu鼠-人嵌合性小生境,可作为一种研究人造血作用及骨组织可靠的基础动物载体。利用BALB/c-nu-hu鼠-人嵌合体可以成功建立多发性骨髓瘤模型,该模型比传统模型具有同样的有效性、成功率高、重复性好及可能更接近人多发性骨髓瘤等优良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