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与虚拟——互联网上的宗教传播初探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sn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5年,互联网走红全球。转瞬间,网络风暴便席卷世界各地。互联网的出现,既是技术革命,也是社会革命,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社会领域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宗教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没有排斥互联网技术,反而充分地运用它展示自己。在互联网上呈现出全新的景观。这一现象值得关注与研究。在这种新的背景下,探讨互联网技术与宗教以及网络宗教对中国社会可能造成的影响,是一项迫切和重要且很有意义的研究工作。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宗教观为指导,以宗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网络资料的搜寻与检索、资料文献等方法,对互联网上的宗教传播进行客观、科学的研究。概括地介绍宗教传播媒介的演进历程及宗教在互联网上的传播现状,描述宗教利用互联网媒介的传播形式,分析互联网上宗教传播的特点,探讨互联网上的宗教传播对宗教自身及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并对宗教可能出现的变化进行思考、分析。 本文认为,对宗教自身而言,宗教运用互联网传播使得组织化宗教衰落,宗教对个人的约束力减弱。互联网上的宗教传播促进了宗教组织权力的“去中心化”。在以地方教会为中心的共同体中,教会作用弱化;服从中心权威,以教阶制管理的宗教在互联网上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宗教组织内部,自上而下的权威基础受到削弱。在信仰层面,互联网上的宗教传播表现出“物质化”的特征。不以宽泛、统一化的标准规范人们,而根据个人实际需求选择、整合和解读各类宗教元素;宗教从神圣的超自然的“彼岸”世界,来到了物质的现实的“此岸”世界,在宗教网站上对各类社会问题进行探讨;并且采取一系列花哨手段推销自己,表现出商品化的特征。对社会而言,宗教运用互联网传播产生了一系列诸如我国的法律准备落后,境外宗教渗透,宗教人才缺乏等问题,政府决不能忽视宗教在互联网上传播这一现象。并必须对上述问题予以充分的重视,迅速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护我国宗教事业的蓬勃发展。
其他文献
宗教的本质现象学虽然是一项未完成的研究,但在舍勒的思想进程中具有较特殊的意义。它既是《形式主义》文末提出的问题之后续探讨,也是舍勒在宗教立场转变之前有关宗教问题最为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参考文献标注方法采取顺序编码制,各篇文献要按正文部分标注的序号依次列出,连续编码,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参考文献的页码一般置于参考文献表中,如多次引用同一著者的同一文献,则在正文中标注首次引用文献的序号。参考文献为中文的,请给出该文献的英文对照。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安东尼奥·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论证.首先,分析了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其
《自由秩序原理》是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体系中一部极其重要的代表作,在此书中,哈耶克对当代社会理论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以自发秩序为依据,阐明了其制度变迁的思想。哈耶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