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酪酸梭菌联合美沙拉嗪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50只雄性BALB/c清洁级小鼠(7-9周龄,体重20.0±3.0g),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分别为正常组(A)、模型组(B)、酪酸梭菌组(C)、美沙拉嗪组(D)、酪酸梭菌联合美沙拉嗪组(E),每组10只。A组自由饮用蒸馏水,B、C、D、E各组饮用3%DSS7天,建立急性UC小鼠模型。造模开始同时,C、B、D、E组分别给予美沙拉嗪27.50mg/ml、酪酸梭菌菌液1×106CFU/ml、美沙拉嗪27.50mg/ml和酪酸梭菌菌液1×106CFU/ml灌胃,0.2m1×2次/日。每天观察记录小鼠的进食、活动、体重、大便性状和隐血等情况。造模第8天,先从小鼠眼眶后静脉丛采血,用高速离心机分离血清,分别标记保存,冷冻于-20℃冰箱,后处死小鼠,取出结肠,测量长度,洗净干净,在结肠末中上段各取1cm组织。固定包埋染色后观察:疾病活动指数、结肠长度、组织学损伤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TNF-a浓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组织中HSP27的表达量。结果:1.饮用DSS后实验组小鼠均不同程度地出现腹泻、粘液脓血便等症状,随实验天数增加小鼠DAI积分逐渐增高。酪酸梭菌或美沙拉嗪均可以降低DAI积分,减轻组织学评分;与A组相比较统计学有差别(P<0.05)。2.与模型组相比,酪酸梭菌组、美沙拉嗪组、酪酸梭菌联合美沙拉嗪组的结肠中HSP27表达都上调(P<0.05),血清中TNF-α的表达都下降(P<0.05),其中美沙拉嗪组与酪酸梭菌组治疗效果相当(P>0.05),酪酸梭菌联合美沙拉嗪组治疗效果最佳(P<0.05)。结论:酪酸梭菌和美沙拉嗪对急性期UC都有治疗作用,2者联合用药效果更佳。其部分机制可能与上调HSP27,抑制TNF-a的表达而减轻肠道的炎性反应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