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藏高原东北部位于中纬度西风、东亚夏季风以及印度季风的交汇区域,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该区域环境变化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复杂性。该区域基于湖泊及风成沉积物记录重建的全新世气候变化历史目前还存在争议,主要原因是具有高分辨率测年的气候变化记录缺乏。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沉积记录为重建区域气候变化提供了良好的记录载体,而黄土记录的高分辨率年龄标尺的建立是古气候重建的核心。本研究选择青藏高原东北部自西向东的三条黄土-古土壤(XY18,RYS17,XN17剖面),针对不同剖面的全新世测年样品,开展了石英光释光(OSL)以及钾长石pIR50IR170测年信号稳定性及晒退分析,建立了可靠的石英及钾长石测年流程,并开展了三个剖面不同年龄区间石英OSL和钾长石pIR50IR170年龄交叉验证,最后使用Bacon年龄-深度模型建立了三个剖面的年代框架。结合古气候代用指标磁化率、粒度、色度、碳酸盐的分析,重建了青藏高原东北部末次冰消期以来降水及有效湿度变化,利用粒度端元分析方法进一步分析了全新世该区域极端气候事件。最后,通过与西风区及东亚季风区已有全新世气候记录对比,探讨了青藏高原东北部全新世气候变化的驱动机制。基于以上研究获得如下新的认识:(1)青藏高原东北部末次冰消期以来的黄土样品,基于不同的方法获得的钾长石pIRIR170信号残余剂量介于0.2-2.3 Gy之间,表明该地区黄土钾长石pIR50IR170信号晒退良好。钾长石pIR50IR170年龄在误差范围内和其对应的石英OSL年代一致,表明钾长石pIR50IR170测年可用于青藏高原年轻样品的可靠年龄测定;(2)青藏高原东北部不同位置黄土-古土壤沉积序列表明末次冰消期以来到早全新世气候干冷,黄土连续堆积;中全新世气候湿润,发育古土壤,晚全新世逐渐干旱,堆积黄土或者发育弱成壤。西宁附近黄土沉积出现了中全新世沉积间断的现象;(3)青藏高原东北部不同黄土-古土壤剖面在全新世的质量堆积速率空间差异较大,这表明黄土沉积并非单一地受气候变化控制,还受到区域条件包括风力、植被覆盖和距离沉积物源区距离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青藏高原东北部不同区域全新世沉积速率在10-100 g/cm2/ka之间变化,中全新世气候最湿润时期的质量堆积速率较低(10-20 g/cm2/ka);早晚全新世黄土质量堆积速率较大,日月山附近的沉积剖面甚至可以达到150 g/cm2/ka;(4)磁化率、粒度、色度及碳酸盐等古气候代用指标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部全新世表现为早全新世气候干旱,中全新世气候最为湿润,晚全新世相对干旱的变化模式。粒度端元分析提取的代表尘暴事件的粗组分颗粒也表明早全新世和晚全新世尘暴事件更频繁,中全新世尘暴事件较少;(5)青藏高原东北部全新世降水及有效湿度变化主要受控于东亚夏季风的强度变化,青藏高原东北部降水最大值可能受到高纬驱动因素(冰量和温室气体)的调谐,因此相对于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存在滞后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