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亲历者——伍洪祥革命生平述论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xiao134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伍洪祥(1914-2005年)是中共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党的优秀政治工作者,中国共产党第七、第八、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原中共福建省委书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第四届、第五届委员会主席、党组书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伍洪祥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全过程,为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立下了功勋。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对福建历史人物伍洪祥的研究,尚未引起重视,是目前中共历史人物研究的一个薄弱点。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将对伍洪祥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生平进行历史考察,按历史时间先后,分阶段进行叙述和评论,并着重对其革命生平的转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等,将其个人经历置身于新民主主义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下,以客观记述其在这当中的作为,进而客观地评价其对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贡献及探讨其取得巨大成就,为革命事业作出贡献的原因。最后,希望通过对伍洪祥革命生平的梳理,以求深化对福建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亲历者伍洪祥的研究,借此深入对福建革命史的研究,并将此作为研究和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福建历史乃至全国历史的一种可取的尝试。
其他文献
台湾问题是自冷战以来东亚安全问题的主要焦点之一,其原因主要在于台湾问题的主要行为者为中美两国。自中美建交以来,美国就利用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和《与台湾关系法》中的模糊字
在词源学上,“民权”与“人权”均属舶来品。“民权”一词在近代比“人权”一词较早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并普及,近代西方追求自由平等的人权概念在中国最初被置换为民权。民权话
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前期,它与罗马教廷因圣地问题而产生了激烈的冲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返回故土,重建犹太国”目标遭到以罗马教廷为首的天主教会的阻击。一方面,罗马教廷站
关于《周礼》一书的成书年代与国别问题的争议甚大。其成书年代有周公制作说、西周说、春秋成书说、战国成书说、周秦之际说、汉初成书说、刘歆伪作说等不同认识,此问题虽然是
孙中山是我国20世纪第一位历史伟人。孙中山早年就立志“再造中华”,终生又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他一生除了为推翻满清朝廷和军阀专制政权而奔走革命外,还博采古今中外各种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