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经NF-κB/DNMT1诱导ApoE-/-鼠MCP-1DNA低甲基化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

来源 :宁夏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oriayl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子,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以脂质、纤维物质和细胞碎片等聚集在血管壁为特征的复杂的炎症性疾病,而趋化因子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被认为是最重要和最具特征的趋化因子,其在正常动脉中不表达,而在动脉粥样硬化损伤处表达增加。DNA甲基化可以解释基因、环境和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诊断标志,同时可以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本实验拟在ApoE-/-鼠上,探讨HHcy是否通过调节血液MCP-1DNA低甲基化,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同时研究NF-κB/DNMT1在其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用SPF级近交系C57BL/6J背景的5周龄雄性ApoE-/-小鼠为研究对象,适应环境一周后,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ApoE-/-对照组、高蛋氨酸组、叶酸和维生素B12干预组,饲养14周后处死,进行后续实验。培养THP-1单核细胞,以4×106个接种于25cm×25cm培养瓶中,加入PMA,使其终浓度为500nmol/L,37℃培养48小时,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贴壁状态,证实THP-1细胞已分化为巨噬细胞。弃去旧培养液,更换为含终浓度为50mg/L的ox-LDL和100μmol/L Hcy的RPMI-1640培养基培养24小时,观察泡沫细胞的形成,并用于后续实验。实验分为3组:对照组、泡沫细胞+100μmol/LHcy组(Con+100Hcy)、泡沫细胞+100μmol/L Hcy+50μmol/L PDTC组(Con+100Hcy+50PDTC)。采用主动脉病理切片HE染色,泡沫细胞油红O染色,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Hcy含量,巢式降落式甲基化特异性PCR(ntMS-PCR)检测MCP-1DNA甲基化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MCP-1、DNMT1、核转录因子-κB的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清SAH、SAM含量。结果1. Hcy致小鼠血管壁损伤形态学变化及血清Hcy含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高蛋氨酸组小鼠主动脉管壁可见大量动脉粥样硬化样物质,泡沫细胞和少量炎症性细胞。叶酸和维生素B12干预组小鼠主动脉管壁病变较高蛋氨酸组有所缓解。高蛋氨酸组小鼠血清Hcy水平显著增加,叶酸和维生素B12干预组血清Hcy水平较高蛋氨酸组降低(P<0.05)。由此表示,小鼠HHcy和动脉粥样硬化双模型建立成功。2.小鼠血清SAM和SAH含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ApoE-/-对照组、高蛋氨酸组和干预组的血清中SAM含量分别增加3、3.6、2.45倍(P<0.05),而尤以高蛋氨酸组血清SAM水平增加明显。高蛋氨酸组血清SAH含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P<0.05)。3. Hcy致小鼠MCP-1DNA低甲基化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高蛋氨酸组MCP-1DNA发生明显低甲基化(P<0.05)。MCP-1DNA低甲基化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损伤面积两者呈正相关(γ=0.5175,P<0.05)。4. Hcy致血清MCP-1分泌增加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高蛋氨酸组血清MCP-1含量明显增加(P<0.05)。5.血清NF-κB和DNMT1含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高蛋氨酸组血清NF-κB含量明显升高(P<0.05),而叶酸和维生素B12干预组与高蛋氨酸组比较,血清含量降低约2.9倍(P<0.01)。高蛋氨酸组血清DNMT1含量较空白对照组降低约20.8%(P<0.01),而叶酸和维生素B12干预组血清DNMT1含量较高蛋氨酸组轻微升高(P<0.05)。血清NF-κB和DNMT1含量两者呈负相关(γ=0.3394,P<0.05)。6.泡沫细胞NF-κB和DNMT1含量油红O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可看到脂滴面积等于或大于细胞核的面积,呈红色泡沫样改变,细胞核呈蓝色的泡沫细胞。100μmol/L Hcy组NF-κB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1)。添加PDTC干预后泡沫细胞NF-κB含量与100μmol/L Hcy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而100μmol/L Hcy组DNMT1含量与对照组比较降低显著(P<0.01),添加PDTC干预后泡沫细胞DNMT1含量与100μmol/L Hcy组比较升高(P<0.05)。结论1. HHcy使MCP-1DNA低甲基化,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2. NF-κB/DNMT1在Hcy致MCP-1DNA低甲基化中发挥作用。3.在HHcy致泡沫细胞形成中NF-κB与DNMT1呈负相关。
其他文献
背景:  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早产儿存活率较前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早产儿脑损伤发生率未见下降,研究发现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早产儿脑损伤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  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