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民营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民间积累了相当大的社会投资潜力。但是庞大的民间资本由于缺乏投资渠道,只能四处投机炒作,严重扰乱经济的正常运行。然而,与此相矛盾的是,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城市公用事业遭遇到了资金瓶颈,基础设施投资严重不足,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用事业领域,成为解决城市公用事业资金不足的有效方法。为此,国家不断出台放松管制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用事业。然而,民间资本在进入城市公用事业的过程中,却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障碍壁垒。如何破除各种进入壁垒,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用事业领域,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基于以上思考,本文抓住我国垄断行业改革的契机,以城市公用事业为例来研究拓宽民间资本投资渠道问题,重点对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用事业领域的各种壁垒进行系统研究,并提出城市公用事业的分类进入管制政策。论文除导言外,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对城市公用事业进入壁垒与政府管制相关理论文献进行综述。文章主要对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理论、进入壁垒理论以及城市公用事业政府管制理论进行了系统分析,以期在了解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当前研究的不足,总结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分析了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用事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结合国家相关放松管制政策的政策历程以及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用事业的具体实践,得出民间资本在未来城市公用事业领域存在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壁垒。第三章对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用事业的主要壁垒进行了系统研究。文章首先对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用事业领域面临的主要壁垒进行了理论分析;其次利用我国2004-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对上述进入壁垒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经验检验,并得出基本结论:国家放松管制的政策并无有效的降低公用事业的进入壁垒,而由于市场环境不完善导致的结构性壁垒、在位企业的行为性壁垒以及制度性壁垒,严重制约了民间资本的进入;最后在以上理论分析和经验检验的基础上,提出破解城市公用事业进入壁垒的政策建议。第四章提出了我国城市公用事业的分类进入管制政策。城市公用事业在引入民间资本过程中应该实施分类进入管制政策。城市公用事业分为网络型城市公用事业和非网络型城市公用事业,而网络型城市公用事业根据其业务性质有可分为竞争性业务和自然垄断业务。对于非网络型城市公用事业和网络型城市公用事业中的竞争性业务,政府应该放松进入管制,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而对于网络型城市公用事业中的自然垄断业务,政府应严格控制企业进入。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1.系统研究了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用事业面临的各种壁垒。学术界对进入壁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等竞争性行业,针对特定领域特别是垄断性领域进入壁垒问题的研究较少,而城市公用事业进入壁垒问题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基于此本文对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用事业面临的结构性壁垒、行为性壁垒和制度性壁垒进行了系统研究。2.运用模型对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用事业的主要壁垒做了实证分析。学者们对垄断性领域进入壁垒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而对进入壁垒的实证分析明显不足。本文利用2004-2009省级面板数据对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用事业领域的各种壁垒进行了市政检验。研究发现:由市场机制不完善导致的结构性壁垒、在位企业的行为性壁垒以及制度性壁垒,已成为制约民间资本进入公用事业领域的重要壁垒因素。3.提出了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用事业的分类进入管制政策。学术界对城市公用事业进入管制政策的研究,主要是从城市公用事业整体的层面,而未根据城市公用事业不同行业及业务性质,分别制定进入管制政策。而本文针对城市公用事业的不同行业性质,将城市公用事业划分为网络型城市公用事业和非网络型城市公用事业,对网络型城市公用事业又根据其业务性质分为竞争性业务和自然垄断业务,针对不同的行业特点、不同的业务性质,制定分类进入管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