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护环境,教育为本”,高师院校肩负着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重任,师范生的环境素养和环境教育教学技能直接影响着中小学环境教育的质量。因此,调查了解高师院校毕业班学生的环境素养与环境教育需求现状,对于改进高校环境教育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意义。
在调查中,主要以环境知识、环境技能、环境情感、环境行为和环境伦理观五方面为基础,建立环境素养水平评价体系,针对高师院校大学生编制环境素养与环境教育需求调查问卷:以山东师范大学、临沂师范学院、淄博师范专科学校不同专业的毕业班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次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用SPSSl3.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调查数据统计分析;以此为基础,简要总结出我省高师院校毕业班学生环境素养和环境教育需求特点,其具体研究结论如下:
1、学生环境基础知识水平较高,但环保新概念、环境热点问题、环境法律知识欠缺,环境实践技能较差。
2、学生能经常关注环境事件,有一定的环保责任感,但环境情感处于浅层次,远没有上升到环境伦理观的高度。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的产生更多的是对自身利益的直接考虑,而不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和观点。
3、环保习惯主要表现在“随手关灯”和较多“使用节能产品”上,而“购物时特意不使用塑料袋”这样典型的环保行为远未形成习惯,最多是“偶尔为之”。五成多的学生参加过环保活动,但只限于植树、回收废旧电池、环保签名等方面,参加过活动的学生中有五成多的认为“虽然活动很有意义,但活动似乎太重形式,收效甚微”。对待“他人的环境破坏行为”,只有一成多的学生表示会出面制止。
4、不同专业学生的环境知识水平有显著性差异:而以处理废旧电池的环保习惯为例,不同专业学生的环境行为无显著性差异。
5、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开设环境教育课程;学生最乐于接受的环境教育方式是实践参与式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学生认为,学校环境教育的重点是环境伦理观的教育,学校环境教育中存在着教育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提出改进高师院校环境教育的措施和建议:进一步明确高师环境教育的目标,合理设置环境教育课程,充实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突出环境教育的实践性、社会性、开放性特点,注重环境伦理观的教育和环境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使高师学生既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实践者也成为可持续发展知识和思想的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