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州古典园林以其优美、深邃的空间意境和精妙体宜的造景技术博得众多观览者的一致认可,其优雅的园林风貌、悠远的历史文脉也成为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而对苏州古典园林的现有研究大多停留在纯文字的论述方面,缺乏深入的量化研究。如何打破单纯的主观性描述,通过量化的方式引以取证是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这使得对园林空间的解读更加确切、理论性和规律性更强。这种量化方式又不局限于对园林空间的解读,一定程度的有机量化数据还可以作为识别参数,通过人机交互识别,与计算机程序之间形成衔接,为园林设计的智能化应用提供一定的科学考量,为当前大数据环境的需求提供一定的衔接基础。文章通过对苏州古典园林造景要素和计算机模式识别相交叉的综合研究,结合形式化的方法--语义网络建模将苏州古典园林造景手法进行量化,一方面能够较深层次的剖析苏州古典园林空间布局的精妙体宜,加深对园林空间营造法式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为计算机处理园林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乃至于“交互接口”,以迎合现阶段大数据环境的需要。文章主要分三个部分介绍,首先根据国内外研究综述发现苏州古典园林的研究,从苏州古典园林空间要素构成及其融合关系和古典园林的发展历程以寻求造景思维的演变过程,又从文化内涵和相关设计语汇等角度进行综合比较,利用形式化的方法—语义网络法对苏州古典园林造景手法进行了语义网络模型建构即:SN模型,并从中提取出极具代表性的几种苏州古典园林造景手法SN模型原型,进行相互对比,寻找其差异;然后对苏州古典园林造景要素进行量化分析,并将其重构组合以形成量化后的造景手法原型,通过相互对比,寻找各造景手法的相互联系;并通过代数级的量化对“景深”进行了量化分析以及通过空间功能、造景手法和景观节点的属性叠加作用进而丰富园林空间意境的内在关联。最后,将量化后的造景手法与造景要素与计算机程序相衔接,并发现在当前环境需求的人机交互方向中,存在一种适用于园林设计与计算机程序相结合的人机交互识别模式,可用于初步的模式识别,并以苏州古典园林的框景造景手法为例,进行了案例模拟验证。再通过对以上研究的总结,提出该量化方法的可靠性、局限性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