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满汉关系是清朝乃至近代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调整的重要内容,它作为一个重要变量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近代化以及民族国家的建构历程。清王朝统治的覆灭是以满洲贵族的腐朽衰落和汉人的崛起为起点的,而结束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革命党人正是打着“排满”的旗号从事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满汉关系在近代史每个时期的调整和变化都反映出了同时期政治、社会的深刻变革。本文运用了历史学、社会学以及民族政治学的若干理论和方法对清末民初的满汉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论述了中华民族国家的初期构建历程。其间也对近代重要思想的民族主义理论做了系统梳理,最后,从发展论的角度分析了满汉关系与中华民族国家建构的关系。本文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部分:前言部分,主要包括有关满汉关系以及近代民族主义理论学术研究史的回顾,写作思路以及对几个相关概念如“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辨析。第二部分论述了王朝体系下(清入关以后至清中期)满汉关系的特点,满清统治者的对汉政策主要以同化为主;并将这一时期的满汉关系分为了两个阶段分别为后金及清初、清中期。此外,考虑到满汉政策的主体是清帝,因此这一部分的满汉关系状况研究主要是侧重于努尔哈赤、顺治、皇太极以及康乾三帝的对汉态度及其政策导向。第三部分则是论述了“大变局”下的满汉关系,这一时期的特点主要以调适为主。“大变局”阶段分为太平天国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及义和团两个时期。前一时期,满汉关系状况主要围绕着太平天国的“排满”以及洋务运动“汰满重汉”来展开,而此时传统的夷夏观也开始改变,近代国家观念逐渐萌生。后一时期,戊戌变法前后十年间种族意识开始觉醒,“平满汉之界”的呼声日渐壮大,戊戌后一场下层民众掀起“扶清灭洋”运动更是极大地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要求独立自主的民族意识。第四部分主要考察了“中华民族国家”视野下的满汉关系。这一时期的满汉关系特征可以用激化和涵化来形容。依据重大历史事件,本阶段也分为了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及民国初期两个时期。清末新政时期,围绕着“排满”,立宪派及革命派展开了论战,而即将日暮西山的晚清统治者也被迫开始了“平满汉畛域”的尝试与努力。在辛亥革命以及中华民国建立初期,革命派的思想逐渐成熟并积极从事着“五族共和”的理论和实践。结语部分着重分析了满汉关系与中华民族国家建构的关系,主要从“民族同化”到“民族共同体”形成以及“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两个角度对满汉关系和中华民族国家建构的互动做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