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是”从指示代词转化为系词的语法化过程中,主观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是”从其指代用法到判断用法的语义变化中,伴随着主观性的增强。系词“是”在很多领域被广泛地研究,例如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以及认知语言学,研究者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是”做了大量研究。本文应用认知语言学的有关理论,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内,分析动词“是”的主观性,探讨其所传递的主观性信息的类型,并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试图进一步探究“是”传递主观性信息的运作机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主观性是一种认知动因,在句法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本论文将“主观性”定义为: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语时会表明自己对这段话语的态度,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主观化”则定义为:语言为体现这种主观性而形成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演变的过程(沈家煊,2001)。一直以来,一些语法学家总是认为,各种类别的“是”所表达的不同的甚至似乎互不相干的意义是由不同的语法一语义行为所造成的。然而,当代语言学家对这种“不相干”的说法表示怀疑。持有共同的语言认知观的语言学各分支学科已逐渐认识到:人类的认知方式为解释和分析语言现象提供了一种参照。认知语言学认为,语法与认知密切相关。语法规则是现实规则通过认知在语言中的投影。客观世界的图景通过人类认知这一中介投影为语言设计的总体框架,成为语言运用的总体理据。在人们感知世界的过程中,说话者/认知主体的态度、信仰和情感会不可避免地掺入其中,影响人们对事件及其关系的认识过程和结果。这些主观因素自然会反映到语言结构上。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引言部分。首先介绍了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动因,初步介绍了指示代词“是”和系动词“是”的特点。另外还对该研究的必要性以及意义做了必要说明。第二章是文献综述。回顾了过去关于“是”字在哲学和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黑格尔、海德格尔、兰盖克,王路和肖娅曼等。第三章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特别对Traugott的主观化和语法化理论以及Langacker的主观性和主观化理论进行了阐释,在分析总结他们关于主观化和语法化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第四章对“是”的不同义项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出“是”的语义变化总趋势,发现随着语义的变化,相应的语法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同时对“是”字从指示代词到系动词的主观化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认为语用因素是导致“是”主观性增强的主要动因。论文的最后一章是结语部分。总结了研究发现,指出了本研究的局限和问题,以期能为“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本论文的研究视角为“是”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其研究成果也为进一步讨论主观性和主观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