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初诊AML患者CEBPA、FLT3-ITD、NPM1及C-KIT基因突变检测,分析AML患者CEBPA、FLT3-ITD、NPM1、C-KIT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及突变类型,探讨基因突变在AML中的分布情况、与患者血液学特征、染色体核型及临床治疗初次诱导缓解率的关系,阐明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PCR联合基因测序法检测CEBPA、NPM1和C-KIT基因突变情况;采用PCR联合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FLT3-ITD基因突变;G显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瑞氏染色后,显微镜下分析骨髓细胞形态及幼稚细胞比例。结果1. CEBPA、FLT3-ITD、NPM1及C-KIT基因突变在AML中的发生情况:279例初治AML患者中检测到CEBPA突变35例、FLT3-ITD突变49例、NPM1突变40例,C-KIT突变9例,四种基因突变在AML中的发生率依次为12.54%、17.56%、14.34%及3.23%。对279例AML患者进行综合分析,所有突变分布在111例患者中,其中21例患者同时检测到一种以上的不同基因突变,其中以FLT3-ITD和NPM1同时突变最常见,CEBPA单突变患者比双突变患者更易伴发FLT3-ITD和NPM1基因突变。2.急性髓系白血病CEBPA、NPM1及C-KIT基因突变的类型:35例CEBPA突变患者中31例为双突变,4例为单突变;NPM1基因以A型突变最常见,依次为B型和D型;C-KIT基因以17号外显子D816突变最常见。3. CEBPA、FLT3-ITD、NPM1及C-KIT基因突变与FAB亚型:CEBPA突变见于M2、M4、M5、M6,而在M1和M3的患者中未发现该基因突变,其在M2中的检出率高于其他亚型(P<0.05); FLT3-ITD突变见于FAB各亚型,是M3患者唯一的突变类型;NPM1突变可见于除M3外的FAB各亚型;C-KIT突变主要见于M2。4. CEBPA、FLT3-ITD、NPM1及C-KIT基因突变与AML患者的血液学特征:突变患者组与野生型患者组相比:①CEBPA双突变患者组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均较高,年龄、血小板计数较低;②FLT3-ITD突变患者组的骨髓幼稚细胞比例和白细胞计数较高,以女性患者多见;③NPM1突变患者组的年龄、骨髓幼稚细胞比例、白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均较高;④C-KIT突变患者组血小板计数较低,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 CEBPA、FLT3-ITD、NPM1及C-KIT基因突变与AML患者的染色体核型:CEBPA、FLT3-ITD、NPM1突变主要见于正常核型患者,此三种突变在正常核型患者中的检出率均高于其在异常核型中的检出率,也高于其AML群体中的检出率。C-KIT突变在异常核型患者中的发生率较高,主要见于核心结合因子相关AML(CBF-AML)。6. CEBPA、FLT3-ITD、NPM1及C-KIT基因突变与AML患者初次诱导缓解率:①在AML患者群体中,突变患者组与野生型患者组相比:CEBPA双突变和NPM1突变患者组的初次诱导完全缓解率(complete remission,CR)较高,而FT3-ITD突变和C-KIT突变患者组初次诱导CR率较低。②对于正常核型患者,根据FLT3-ITD、NPM1突变情况将患者分为4组,CR率依次为FLT3-ITD-/NPM1+组> FLT3-ITD+/NPM1+>FLT3-ITD-/NPM1-> FLT3-ITD+/NPM1-;根据FLT3-ITD、CEBPA突变情况将患者分为4组,CR率依次为FLT3-ITD-/CEBPA+>FLT3-ITD+/CEBPA+> FLT3-ITD-/CEBPA->FLT3-ITD+/CEBPA-。结论1.四种基因突变在AML中的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FLT3-ITD、CEBPA、NPM1和C-KIT。在突变类型方面,CEBPA基因以双突变为主,NPM1基因以A型突变最常见,C-KIT以17号外显子D816突变最常见。2. CEBPA、FLT3-ITD、NPM1、C-KIT基因突变在AML各FAB亚型中的分布不同,CEBPA主要见于M2,NPM1突变可见于除M3外的FAB各亚型,FLT3-ITD是M3患者唯一的突变类型。3.基因突变患者组与野生型患者组在年龄、性别、骨髓幼稚细胞比例及血象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4. CEBPA、FLT3-ITD及NPM1突变主要见于正常核型的AML患者,C-KIT突变主要见于CBF-AML患者。5. CEBPA和NPM1突变患者组的初次诱导CR率较高,FT3-ITD突变患者组初次诱导CR率较低,提示NPM1和CEBPA突变可能是AML患者预后较好的标志,而FLT3-ITD是AML预后不良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