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河因清朝政府实施绥服蒙古政策而兴起,具有鲜明的政治功能。有清一代,清朝统治者与蒙古各部王公的密切交流都是在热河地方进行的。热河作为清中央政府实施对蒙怀柔政策的舞台,至今仍具有重要、深远的历史意义。热河地方因康熙皇帝在此进行秋狝行围而崛起,随着热河行宫以及数座藏传佛教寺院的兴建,热河逐渐发展成为塞外一大都会,几乎每年清帝都要在此处与蒙古诸部王公欢聚。热河地方的政治地位逐渐上升,清政府对此地区的重视逐渐加强。康熙朝对热河进行初步经营,到乾隆朝时,清朝达到全盛时代,乾隆皇帝进一步完备了木兰行围制度,扩建热河行宫,并在此敕建数座藏传佛教寺院,形成了大型寺庙建筑群,使得热河地方的政治、民族功能进一步加强的同时,也兼顾了宗教功能。清末,随着清朝的国力衰败,国内起义不断,外国列强入侵,在内忧外患下,清政府最终崩溃,热河也逐渐衰落。有清一代,热河作为清廷陪都,在政治、经济、文化特别是边疆政策和民族政策方面都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清朝康熙后期,内忧外患逐渐平定,清廷出于政治需要,在热河这一地方大量兴建行宫及藏传佛教寺院,热河这一地方的政治地位不断上升,逐渐受到清帝的重视。本文将清代热河地方未作深入研究的历史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喀喇河屯满洲八旗驻防的建置沿革、围班过程中清帝对随围蒙古王公的宴赏以及六世班禅前往热河觐见乾隆皇帝的历史事件,从热河地方的军事建置、民族政策以及宗教政策三方面来还原清代热河地区的历史面貌。本文共分三章,第一张论述清代热河地方喀喇河屯满洲八旗驻防的情况,第二章论述清代木兰行围对随围蒙古王公的宴赏情况,第三章论述六世班禅热河朝觐与敕建须弥福寿之庙所体现的宗教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