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拒绝是一种难度极高的言语行为,成功地实现该言语行为对语用者有着更高的语言及语用能力的要求。Beebe等人从跨文化角度,深入研究了日语和美式英语在拒绝策略和内容的异同,发现了一套数量有限的语义公式。在此基础上,二语教育者和研究者,主要通过“语篇补全测试”(DCT)等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形式,展开了对拒绝语的广泛研究。目前也有少数学者对拒绝语的认知机制展开了研究。
本研究参照Beebeetal(1990)和Chen(1996)对英语学习者表达拒绝言语行为时的语用迁移调查方法,拟对比分析中国学生、美国学生和英语专业的中国学生在进行拒绝言语行为时的差异,分析拒绝言语行为中存在的普遍语义公式和基本语用原则,探讨跨文化语境下,拒绝言语行为中的认知理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拒绝言语行为作文化参数分析。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questionnaim)的形式,通过对3组年龄在18-25岁之间的大学生被试进行“语篇补全测试”:20名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学生(CCs),20名汉语为母语英语专业的中国学生(CEs),20名以英语为母语的美国学生(AEs),主要考察了在请求、提供、邀请和建议语境下,被试的拒绝言语行为,并对所涉及的语义公式的间接程度、顺序、频率、内容等进行了逐字分析;所得到的数据表明,在汉语和美国英语中存在一套数量有限的语义公式,但根据不同的语境会产生相对无限的具体的拒绝策略。
本研究还发现,礼貌原则在拒绝言语行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着语用者的拒绝策略和语言输出。根据G.Leech的划分,礼貌原则会产生各种相应的次准则,即本研究中所指的文化常项:一致准则、赞誉准则、慷慨准则、谦逊准则、同情准则及得体准则。由于这些次准则在拒绝言语行为中处于不同的地位,在遵循礼貌原则的基础上,各种文化常项在不同的语境下有着不同的排列顺序,并存在被优先选择的可能。
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和礼貌原则的理论框架下,本研究论证了拒绝言语行为的原型为间接拒绝策略,并以[间接拒绝]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存储于人们的长时记忆中,各种具体的拒绝策略是该理想化认知模型的变体。本研究还进一步将拒绝策略中所涉及的认知语境、各种文化参数及“面子"心理恒项作了文化参数化分析,进而提出在跨文化语境下,拒绝语的认知模型的假设:在该认知模型的作用下,语用者根据不同的语境,优先选择相应的文化参数组合,并适时激活相应的一种或多种语义公式,对其进行排列组合,产生各种具体的拒绝策略。
本研究认为不同文化、不同母语的语用者可以根据双方共享的认知语境参数选择相应的拒绝策略,从而实现较为适当的拒绝言语行为。二语习得者如果能够掌握其母语和目标语之中的文化参数的差异就可以大大提高语言输出的效率和适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