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博在我国已经进入稳定发展的成熟期,七年多的积累和流行使得微博在现实社会中不断改变着大众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用传播学的观点来研究微博的传播特征,从中发现:第一,微博在传播方式上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用户使用行为的随意化、参与时间的片段化,以及传递内容的微小化三个层面;第二,传播渠道上,用户可以用电脑、手机等多样化的、可移动性的传播介质使用微博,同时通过微博和现实生活中交叉存在的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模式收发信息;第三,在传播速度上,微博赋予大众实时互动的机会使得信息在微博上的传播速度如同病毒的扩散一般。从三个方面谈微博主要的社会功能:首先,微博可以被看做一种自媒体,为大众提供发布信息和获取各类信息的机会,这是微博最为核心的功能;其次,在微博平台上,大众可以基于现实的人际关系或网络上形成的虚拟的人际网络开展互动和交流,这是微博的基本功能;最后,微博还能为企业微博、政务微博等组织用户扩展市场营销、官民互动等方面的空间,这是微博的附属功能。微博的传播特征和社会功能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需要我们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一方面,微博文化体现出四方面的积极效应:微博文化是一种个人的自我价值的体现和流行的话语的狂欢景象;从社会心理角度,微博文化能够拉近人与人心理层面的距离,为个体在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中寻得一种值得信任的群体归属感;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等多种文化及其传达的不同价值观在微博的内容生产层面互相兼容、彼此渗透,体现了微博文化充满包容性的积极意义;信息在微博平台的传播过程中,能够经过“大浪淘沙”式的过滤,使得较为精华、有价值的信息凸现出来。另一方面,微博文化同样存在四方面的消极效应:在微博文化的话语实践层面,公众人物占有绝对优势,草根用户只是位于边缘,在话语权上存在着明显的倾斜;微博文化很容易形成社会舆论的一边倒现象,导致群体意见呈现出极端化的倾向,出现“群体极化”效应;微博在使用方式上的便捷性和发表内容篇幅上的局限性,很容易导致大众思维逻辑层面的退步和精神深度上的消解;微博文化虚拟的、远距离的交往和互动方式,实际上造成的是大众真实人格的模糊和真实社会关系的冷漠。微博文化作为一种网络亚文化,其多元意义不仅体现在传播学领域,还体现在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层面,因此我们需要用宏观的视野和辩证的思维去理解它,同时能做到的只能是在现实社会关照中发现微博文化良性发展面临的瓶颈,并积极探索应对之策。微博的准入门槛过低,在审核和监督机制上的不健全为微博文化的发展带来许多诟病;同时,微博上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不确定性和碎片化,使得微博信息的可靠程度大打折扣,虚假信息混入其中,难辨真伪。为维护微博空间的纯净和微博文化的良性发展,需要微博网站、微博用户、政府三方面的协同努力来实现:首先,微博网站应当提升责任意识,通过管理方法、技术开发和人力组织方面的探索来完善平台的自治措施,提升自治能力;其次,可以着眼于培养“意见领袖”的媒介素养来引领普通微博用户理性选择、评估和传播微博信息,提升整体大众的微博媒介素养;最后,还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监管和惩罚机制,对影响微博文化良性发展的现象给予监督和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