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己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资源。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运用到学科教学实践中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现代化的现实要求。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开始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过程中,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逐渐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信息技术也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支撑点,新课程改革的突破点和制高点。现代信息技术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给生物学教学活动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是教学效率和效果得以不断提高的重要物质基础,使生物学教学活动在整体上得到丰富和提升。笔者试图在借鉴众家理论、观点的基础上,通过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改革传统的生物学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创新能力、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使生物学教学能够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转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在生物学教学中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做出自己的贡献。本文在研究上运用了文献法、调查法、比较分析法、实验法等多种方法。论文的主体共分八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学课程整合的概述。对课题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分析了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第二部分,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学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分析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学生心理特点和生物学科特点对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学课程整合的指导作用。第三部分提出了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学课程整合的四项基本原则: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的理论为指导的原则;以中学生物学课程为主体的原则;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优势互补的原则;根据生物学科特点构建整合教学模式的原则。第四部分是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学课程整合的策略。即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学习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认知实践活动的活动性教学策略。第五部分,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学课程整合模式的构建。从整合模式理念出发,分别从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评价这五个维度较全面地构建了课堂演示型教学模式、基于信息技术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基于生物网站的自学辅导模式和基于因特网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以生物学课堂作为实践平台,在深入中学听课研究的基础上,从模式具体应用特点、信息技术的整合方式、师生活动这三个角度对四种整合模式的教学应用进行了分析评价。第六部分是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学课程整合的实验研究。把本文所提出的教学策略、教学模式应用于实践,检验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可行性,并证实了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整合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学习兴趣与态度、信息素养、学习成绩方面均能起到促进作用。第七部分是结论。对本文的研究结论做了一个总结。第八部分是讨论及建议。对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学课程整合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