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旅游产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与此同时优化旅游产业结构的任务也日显紧迫。就吉林省旅游业来说,要想实现可持续、内涵式发展,还需要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投入大量精力。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吉林省旅游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发展瓶颈,进而探索相应的优化路径与实践对策。这一研究的开展有利于为吉林省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并为其他地区同类问题的探讨提供分析样本。优化结构是促进吉林省旅游产业新发展的当务之急。优化产业结构,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运行的重大结构问题,是吉林省旅游业发展的时代性诉求,从而构成了本文研究的现实背景。论文采取相对差异和绝对差异分析、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分析、灰色关联度等分析方法,和前提自觉—问题反思—对策探讨—结论归纳的路向进行研究。本文将旅游产业结构界定为两个层级的统一,即旅游产业内部各部门间以及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以食、住、行、游、购、娱为核心的旅游业内部各行业间的技术联系的统一。并对产业关联理论、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增长极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进行概述和提炼,从而为本文的思维范式奠定基础。进入21世纪后,产业结构的完善日益成为吉林旅游发展的主要杠杆,然而其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从业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等等。从行业维度看,旅行社业、饭店业、景区业、旅游商品业具有各自的矛盾症结;从空间布局看,中部城市、东部森林、西部草原湿地的旅游开发协调尚待加强。与此同时,优化吉林省旅游产业结构还存在着一系列制约因素。旅游资源赋存方面,吉林省旅游资源丰富但不卓著,尽管长白山脉等自然资源和伪满旧址等人文资源蕴藏深厚,但相对知名度和开发率尚低。旅游人力资源方面,从业人员的数量增长与质量停滞又形成一组对立,导游强制游客消费等痼疾依然存在。旅游资本供给方面,传统项目的开工续建得到了政府的有力支持,而引导社会资本注入旅游产业和带有旅游属性的文化产业则尚显滞后。旅游科技水平方面,传统旅游项目科技含量提升速度较慢,动漫、3D等新型旅游项目科技应用模式的人本化程度亟待提高。旅游投资结构方面,“全国百强”旅行社与五星级饭店等硬件投资发展较快,而旅游文化研究、人文价值开发、地域民俗保护等软实力发展底气虚弱。因此,应广泛拓展吉林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研究。从优化动力方面看,要充分发挥政府驱动、市场驱动、企业驱动相结合的效用,立足混合经济的发展眼光来固本培元。从优化内容方面看,一是要进行产品优化,强化再加工与附加值生产,走突出关东风情、注重信誉质量的产品开发道路。二是要进行产业优化,在升级既有旅游产业结构的同时,重点发掘吉林广电网络集团、长影集团、刘老根剧场等文化企业的旅游潜质,在“大旅游”的视野中整合企业资源。三是要进行空间优化,重点建设以长、吉一体化为核心的中部城市群;以延吉为主的图们江中下游城镇组团;以通化为主的长白山中南部城镇组团;以白城为中心的西部城镇组团。强化区域特色,防止千城一面,吸引旅游客源。在此基础上,提出吉林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具体对策建议。首先,从顶层设计层面明确吉林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和目标,即以规划先导、市场运作、投资拉动、改革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树立起开发重大旅游基础设施项目,打造国际知名的旅游产业集聚区,完善旅游航线网络、高等级旅游公路建设、重点景区高速铁路建设等发展目标。其次,研究吉林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系统措施。从产业内部结构优化来看,重点做好旅游资源产权明晰化,积极培育大型旅游集团;旅游产业差别化定价,加大旅游业导向性投入;旅游产业规模化,加速旅游经济区域一体化进程;旅游产品结构体系化,整体包装和联合促销旅游产品;弥补旅游要素的薄弱环节,做好旅游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挖掘特色旅游资源,打造吉林省旅游知名品牌等等。从产业空间结构优化来看,立足全省城镇化格局,开发城市旅游;彰显民族聚居地风情,强化区域特色;连接优势自然资源,形成生态体验专线;完善点轴圈一双三角的空间布局。再次,积极构建吉林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保障体系。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二是强化资金保障,进一步完善投融资体制;三是强化人才保障,优化旅游人才供给结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