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就1990-2005年16年间,长江三角洲地区16个城市利用FDI的情况进行了定性和定量,时间和空间,多维度、全方位的分析。长三角作为我国三大经济圈之一,其致力于打造“全球制造业”基地的发展目标使其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最高地。2005年长三角16城市实际FDI总量达到287.8亿美元,占全国总量(603亿美元)的45.7%。首先,我们对16个城市的FDI总量进行时间维度上的考量,按照总量和变化率的波动将16年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90-1993)为高速起步阶段,第二阶段(1994-1997)为稳步调整阶段,第三阶段(1998-2000)为持续走低阶段,第四阶段(2001-2003)为止跌反弹阶段,第五阶段(2004——)为稳中有退阶段。其次,我们按照总量规模的大小将16个城市划分为五大板块,上海、苏州总量超过200亿美元,为第一板块;无锡、宁波、南京总量在100-200亿美元之间,为第二板块;杭州、常州、南通、镇江总量在50-100亿之间,为第三板块;嘉兴、扬州、绍兴、湖州、泰州总量在10-50亿之间,为第四板块;台州、舟山总量不足10亿,为第五板块。从空间的维度进行考察,得出结论,空间上以上海为分水岭,江苏8市和浙江7市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江苏,尤其是苏南外资对民间资本存在“挤出效应”,而浙江相反,民资对外资存在“挤出效应”。再次,我们在对FDI与经济增长分别进行了相关性、平稳性和因果关系检验之后,根据结果对选取的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结论,整体FDI每增加1%,GDP将随之增加0.16%;出口每增加1%,GDP将随之增加0.2%;进口每增加1%,GDP将随之增加0.19%。最后,在定量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2005年上半年长三角地区出现的指标滑坡现象,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