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幸福始终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强调“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大学生正值青春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健全完善,极易受到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无法正确理性地认知幸福,对幸福的认知存在偏差,此会影响其行为举止出现偏离。大学生肩负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其幸福观的健全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梦的实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积极心理学始终以“幸福实现”为目标,既关注人们的负面心理状态,又注重对人们优秀积极品质的激发,将积极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以积极的态度解读不同的现象问题,为新时代大学生幸福观的培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与方法。本文以大学生幸福观培育为主线,从积极心理学视域切入进行研究。第一部分对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幸福观培育的基本理论进行概述。首先,对积极心理学、幸福与幸福感、幸福观与大学生幸福观培育等概念进行内涵界定。其次,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大学生幸福观培育的原则、目标与内容,探究了积极心理学理论、中国传统幸福观、西方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等国内外相关理论。最后,分析了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幸福观培育相结合的立足点与实际意义,立足点体现在研究对象具有相关性、教育理念具有互补性、实践目标具有一致性;实际意义体现在转变大学生幸福观培育的观念、完善大学生幸福观培育的方法、引导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系统阐述了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幸福观培育相融合的可行性。第二部分,以山东师范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山东大学等省内外20所高校的本科生为调查对象,进行大学生幸福观培育现状实证调查,总结了当前大学生幸福观培育的优势与问题,优势体现在大学生幸福观总体倾向积极,具有一定的幸福体验能力;多数大学生肯定幸福观培育,能够较为客观地认知幸福;追求幸福的受挫能力较强,部分院校意识到培育的重要性。大学生幸福观培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幸福实现能力待提升,影响幸福因素认知不足;集体主义观念较淡薄,存在侥幸实现幸福心理幸福观培育观念缺失,课程设置体系有待完善;亲人朋友为求助主体,高校教师处于被动地位。第三部分,针对大学生幸福观培育在不同层面存在的不同程度的问题,从积极情绪体验维度、积极人格特质维度、积极组织系统维度结合大学生幸福观培育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在积极情绪体验维度,幸福观培育引导力度不大,影响大学生的幸福认知;幸福观培育活动开展不足,影响大学生的幸福体验;幸福观培育情感渗透不够,影响大学生的幸福感悟。在积极人格特质维度,主体地位未得到认可,阻碍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发展;个人需求未得到满足,阻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实现;自身优势未得到肯定,阻碍大学生自我超越的笃定。在积极组织系统维度,学校存在改革创新与保守传统的碰撞;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缺少及时的沟通。第四部分,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切入,主要从三大层面对大学生幸福观培育的路径进行探索研究,一是培养积极思维、增加积极体验。具体包括肯定大学生的积极行为,让大学生满意地对待过去;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功能,让大学生快乐地认识现在;挖掘大学生的自身潜能,让大学生憧憬地看待未来。二是提高幸福认知、培养积极人格。具体包括发现大学生的积极人格,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幸福;了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引导大学生积极合理归因;尊重大学生的个性特征,鼓励大学生发挥人格优势。三是加强多方合作、构建积极组织系统。具体包括增强教育者幸福观培育意识,创新大学生幸福观培育方式;重视家庭幸福观培育的力量,构建家校长期有效合作机制;关注文明健康社会环境构建,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参与。从以上三大方面着手促进实现大学生幸福观培育路径的创新发展,进而提高大学生幸福观培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幸福始终是人实现全面自由发展的归宿。以幸福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积极心理学重视挖掘培养人的积极品质力量,与大学生幸福观培育主旨相契合。大学生幸福观培育与积极心理学的相融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具有丰富完善意义,同时也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突破创新的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