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回复株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uosenka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是培育杂交水稻的重要基础,不育系纯度高低直接影响杂交种的纯度和杂种优势的表现。不育系群体中存在少量表型似保持系又对不育系具有育性恢复功能的“可育株”,是各种细胞质不育系普遍存在,而且危害严重的问题。研究这类可育株及其恢复基因的来源,有利于制定更加科学高效高纯度不育系繁殖的技术方案,具有重要的生产利用价值,还可对认识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和育性恢复基因的起源和变化提供新线索。本研究为防止外来花粉串粉,通过套袋繁殖,产生了来源于3个滇Ⅰ型粳稻不育系黎榆A、榆密15A和合系42A的不育系繁殖群体,在其中筛选出“可育株”。用测交、自交,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可育株”的基因型和育性恢复性进行遗传研究。结果表明“可育株”在不育系群体中出现的频率为0.0573%。“可育株”可分为2种类型。一类结实正常,正常花粉在97%以上,细胞质可育,核无恢复基因,其育性恢复位点的基因型为rf/rf。它们可能来源保持系机械混杂,是滇Ⅰ型粳稻不育系混杂的主要类型,占“可育株”的72.97%。通过加强不育系繁殖和种子加工过程的管理,可减少或杜绝这类可育株混杂。另一类“可育株”的正常花粉率在50%左右,出现频率约为0.0155%,占“可育株”的27.03%。它们拥有不育细胞质,属于配子体不育,细胞核有一个显性恢复基因,是杂合基因型S(Rf/rf),对滇Ⅰ型不育系具有育性恢复功能,自交后代不出现不育株。本研究称其为“育性回复株”,将其所携带恢复基因暂记为Rfr(d1)。Rfr(d1)与滇Ⅰ型恢复系南34和南36的恢复基因互为等位。位于BT型恢复基因Rf-1的位点的CAPS标记分析表明,Rfr(d1)也位于Rf-1区域。育性回复株自交和与其相应不育系测交的后代群体未出现性状明显分离。除了恢复基因位点差异外,在水稻全基因组169个SSR位点上也没有发现它们与其相应不育系存在多态性,无外源品种基因渗入的迹象。因此,认为Rfr(d1)不可能来源于外来品种花粉串粉,而是来源于不育系隐性基因(rf)发生自然回复突变产生。这是首次通过遗传学和分子标记技术证明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通过育性回复的突变可产生育性回复株。
其他文献
低温是植物最主要的非生物胁迫因子之一,影响很多重要经济植物的生长和地理分布。白桦是世界重要的经济植物,而且具有较强的抗寒性。利用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白桦对低温胁迫的
生物质快速热裂解技术容易实现连续化生产和工业化应用,可将生物质转化为液体燃料潜在替代品——生物油,成为当今世界可再生能源发展领域中的前沿技术之一。然而影响热裂解的
廉租住房制度是实施住房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建立廉租住房制度可以有效缓解一部分城镇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的压力,然而,廉租住房制度建设的现状和进展却并不令人乐观。保
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对Ag纳米柱粒子构成的三角、方形和六角三种有限阵列排布方式下的局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传感特性进行了研究,讨论了三种阵列排布方式下栅格间
社会转型期,竞技篮球运动作为中国竞技体育和篮球运动发展整体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要迅速发展,就迫切要求不断优化自身内部环境和更好适应外部环境。本研究的目的就是用系
大通县林区野生蔬菜资源调查研究是大通县2006年重点科技项目之一,项目编号为2006—15。主要是针对大通县林区野生蔬菜种类比较丰富,特别是东峡林区、宝库林区和娘娘山林区是
2012年8月31日修改的《民事诉讼法》第100条新增行为保全制度,填补了以行为给付为保全对象的制度空白,丰富了保全制度的内涵与外延。但第100条文义不足以涵括行为保全的样态
在过程工业中,90%以上的过程设备属于承压设备。为了防止承压设备出现事故,对其进行必要的无损检测显得尤为重要。金属磁记忆检测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无损检测技术,能发现早期
热喷涂作为表面工程领域里应用最多的技术之一,具有施工灵活,实用性强,应用面广,生产效率高等特点,在防腐、耐磨等领域得到广泛运用。但热喷涂涂层与基体结合方式一般是机械
随着《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颁布,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