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203靶向PIK3CA抑制胃癌侵袭转移的研究

来源 :广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hl19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  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在恶性肿瘤死亡率中居第二位,我国是胃癌的高发地区,每年新发病例超过了世界胃癌发病总人数的40%。更为严峻的是,多数患者都是发展到中晚期才就诊,预后极差。而胃癌患者预后差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胃癌高度的侵袭性和易转移性。患者即使接受了根治性手术切除,术后仍有很高比例出现肿瘤复发转移。因此,寻找与胃癌侵袭转移相关的分子标志物,并探讨其潜在分子机制,为胃癌的治疗寻找潜在的分子靶点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材料与方法:  1.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法检测107例胃癌组织及与其相匹配的癌旁正常胃组织中PIK3CA基因的表达情况。  2.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和log-rank检验分析确定PIK3CA的表达与胃癌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  3.用qRT-PCR法检测胃癌组织中相应miRNA的表达情况,并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确定相应miRNA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4.构建PIK3CA3’UTR端的野生序列及突变序列,将这些序列插入到荧光报告载体中,通过双荧光素酶检测,确定相应miRNA与PIK3CA之间的调控关系。  5.选择四株侵袭能力不同的胃癌细胞株,分别通过q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miR-203基因和PIK3CA蛋白的表达情况。然后用miRNAmimics和ASO干扰相应miRNA的表达,观察PIK3CA表达的变化情况。  6.选择侵袭转移能力相对较高和较低的两株胃癌细胞系,分别敲低PIK3CA和过表达PIK3CA基因,构建稳定细胞株。然后运用克隆形成实验、MTT法和Transwell侵袭小室实验法检测干扰miR-203表达后胃癌细胞增殖、侵袭转移能力的改变。  7. IHC检测胃癌组织中p-AKT蛋白的表达情况,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和log-rank验证p-AKT蛋白的表达与胃癌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卡方分析明确PIK3CA与p-AKT之间的相关性。  实验结果:  1. PIK3C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较其匹配的癌旁正常胃组织明显升高,44.86%(48/107)的胃癌组织中PIK3CA蛋白呈高表达,其匹配癌旁组织中仅20.56%(22/107)高表达。  2. PIK3CA表达与胃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肿瘤组织中PIK3CA高表达提示患者预后不良,肿瘤组织中PIK3CA表达较高的胃癌患者其5年总体生存率与无病生存率较PIK3CA低表达的胃癌患者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3.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miR-203可能为直接调控PIK3CA的miRNA,并且在胃癌组织中检测 miR-203的表达,结果表明其在胃癌组织中低表达,Kaplan-Meier生存分析也表明胃癌组织中miR-203低表达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  4. miR-203能够与PIK3CA的3’UTR区相结合,miR-203对3’UTR区介导的荧光素酶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且 miR-203抑制 PIK3CA蛋白表达,同时,miR-203与PIK3CA的表达呈负相关性。(P=0.02)  5.过表达 miR-203明显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转移能力,且 siRNA干扰miR-203表达后胃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明显增强。  6. 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胃癌组织中p-AKT高表达提示患者预后不良,并且胃癌组织中PIK3CA的表达水平与p-AKT表达呈正相关。(P=0.019)  结论:  1. PIK3CA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与miR-203的表达呈负相关,且PIK3CA高表达或miR-203低表达与胃癌患者预后不良相关。  2. miR-203靶向调控PIK3CA,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转移。
其他文献
建立了与Calderón-Zygmund核函数的奇异积分算子相关的Toeplitz型算子的极大函数不等式,利用不等式、原子分解的性质等工具,得到了该算子在Lebesgue空间上的有界性.
【研究背景】子痫前期(PE)是妊娠期特有的,以高血压、蛋白尿和水肿为主要特征的多器官损害性疾病,其发病率为2-8%,是导致孕产妇和胎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子痫是在子痫前期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