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燃机整机耦合仿真思想的提出至今已有20余年,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并逐渐成为指导内燃机设计的重要手段。尽管国内外众多学者应用该思想对多种机型进行了数值分析,然而至今还未能实现在统一的求解器中对流场、温度场和应力场等多物理场同时进行计算,仍然需要在不同的求解器中进行迭代。同时,内燃机功率密度的不断提高导致其热负荷水平的激增,为了有效控制高功率密度内燃机较高的热负荷对燃烧室组件可靠性的不利影响,同时优化整机性能,必须深入开展高功率密度条件下流动与传热的基础问题研究。本文以高功率密度内燃机高转速、高增压、高强度燃烧的特点为背景,建立了缸内工质循环的零维和多维数值模型,重点开展了缸内瞬时传热模型研究、高热流密度下燃烧室组件材料热物性的非线性效应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缸内燃气-燃烧室组件-冷却介质的共轭传热数值计算模型,较深入地研究了燃烧、冷却、材料、结构等因素对高功率密度柴油机燃烧室组件热状态的影响规律。主要研究内容及所得的重要结论包括:1、基于热力学、流体力学、传质传热学和化学反应动力学建立了缸内工质循环过程的数值计算模型,比较了零维模型和多维模型在计算结果上的差异,并分析了两种模型的优势和不足,为后续研究燃气侧边界条件的修正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2、开展了缸内瞬态传热模型的研究。对比分析了零维模型中几种常用经验公式在不同机型上的适用性以及多维模型中壁面函数法在燃烧室组件温度场计算中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高功率密度柴油机传热计算的新的经验公式以及分布函数,并用试验数据对其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加,利用传统经验公式进行燃烧室组件温度场计算时,仿真结果与试验数据的最大相对误差接近30%;修正后的经验公式及其分布函数在高功率密度柴油机稳态传热计算中获得了较好的应用,与试验测试值的偏差小于5%。3、收集和测试了燃烧室组件特殊材料的导热系数、比热容、热膨胀系数、密度等热物性随温度变化的特征数据,对比分析了高热流密度条件下平板模型的非线性传热本构方程的解析解与数值解的差异,掌握了不同热流密度传热条件下平板内部温度分布的变化规律,并通过感应加热平板试验验证了材料物性的非线性效应。随后对活塞等复杂结构的零件的导热过程分别开展了稳态和瞬态条件下的数值计算及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热流密度超过1500kW/m2时,常物性设置与变物性设置所得到的计算结果之间的最大相对误差超过10%;在大规模计算时,变物性设置所用的计算时间比常物性设置多出20%-30%;在高功率密度柴油机共轭传热计算中,活塞、缸盖、缸套等热负荷水平较高的零部件,其热物性需要设置为阶梯函数形式。4、建立了缸内气体-燃烧室组件-冷却介质的共轭传热数值计算模型。该模型将上述研究所获得的缸内瞬时传热模型、固体区域非线性导热模型结合在一起,获得了较高精度的数值解。同时在某试验机型上开展了整机热状态测量试验,测试了燃烧室组件的温度分布状态,验证了仿真计算的精度。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能显著提升高功率密度柴油机燃烧室组件传热计算的精度,仿真计算结果与试验值之间的偏差小于5%,而传统模型的仿真计算结果与试验值之间的偏差接近30%。5、在仿真计算中,通过改变热侧和冷侧的边界条件,计算分析了燃烧和冷却因素对燃烧室组件热状态的影响;通过改变燃烧室组件结构和材料热物性,计算分析了结构、材料等因素对燃烧室热状态的影响。根据以上分析结果,梳理了燃烧、冷却、结构和材料各因素对燃烧室组件热状态的耦合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诸多因素中,冷却液流量对燃烧室组件热状态影响最为明显,冷却液流速的增高可有效改善受热表面的温度场分布;其次为水腔结构,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应使水腔尽可能地接近受热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