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角下张谷若译注研究

来源 :宁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eksm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目的是让读者获得原语语言信息,理解原语语言文化。然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得不面对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翻译障碍。因此添加必要的注释,不仅能帮助读者读懂译文,而且还让读者感受到原作者含在字里行间更深刻的内涵。译注是译者实现翻译目的不可缺少的一种策略。   在翻译实践中虽然译注被广泛的运用,但目前理论界对这一翻译策略还不够重视,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在译注研究方面,我国学者大多局限于具体翻译实践中如何添加注释,运用理论系统地探讨译注的文章并不多。著名翻译家张谷若以译注丰富著称,其译注使读者在享受传神而又流畅的译作文字同时,亦可获得丰富的知识。所以本文旨在以接受美学理论为指导,研究张谷若的译注:首先论文从读者的期待视野分析了张谷若的译注,发现他的译注满足了不同读者的期待与需求。他不仅考虑到专业读者对作品的期待同时也满足了普通读者的需求,并且他的译注不是随意添加,而是根据读者期待视野与原文文本之间的审美距离来决定;其次论文从文本的不确定性或空白角度去研究了张谷若的加注策略。任何作品在被创作时,都会留有一定的空白给读者。张谷若在他的译文中,主要采用直译加注法帮助读者理解原文中的空白。但是,他并不是从头到尾地加注去解释原文中的空白,而是留给读者一定的空间用以想象和创造。通过对张谷若译注的研究,作者认为译者应该根据读者期待视野与原文文本之间的审美距离,以及译者想要给读者留多少想象空间来决定是否有必要添加注释。
其他文献
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英语”这一概念提出至今,对中国英语的研究普遍侧重于中国英语的定义,中国英语作为国别变体的地位,中国英语的跨文化交际接受度,中国英语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外宣指中国用外语向世界介绍自己的一切活动。随着现代化和国际化在中国迫切需求的不断增加,英语外宣活动已经被中国政府和媒体有意识地、或者被其他用英语经商、旅游和教学
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英语作为国际语言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努力学习英语。   合作式学习,作为一个系统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