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目的是让读者获得原语语言信息,理解原语语言文化。然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得不面对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翻译障碍。因此添加必要的注释,不仅能帮助读者读懂译文,而且还让读者感受到原作者含在字里行间更深刻的内涵。译注是译者实现翻译目的不可缺少的一种策略。
在翻译实践中虽然译注被广泛的运用,但目前理论界对这一翻译策略还不够重视,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在译注研究方面,我国学者大多局限于具体翻译实践中如何添加注释,运用理论系统地探讨译注的文章并不多。著名翻译家张谷若以译注丰富著称,其译注使读者在享受传神而又流畅的译作文字同时,亦可获得丰富的知识。所以本文旨在以接受美学理论为指导,研究张谷若的译注:首先论文从读者的期待视野分析了张谷若的译注,发现他的译注满足了不同读者的期待与需求。他不仅考虑到专业读者对作品的期待同时也满足了普通读者的需求,并且他的译注不是随意添加,而是根据读者期待视野与原文文本之间的审美距离来决定;其次论文从文本的不确定性或空白角度去研究了张谷若的加注策略。任何作品在被创作时,都会留有一定的空白给读者。张谷若在他的译文中,主要采用直译加注法帮助读者理解原文中的空白。但是,他并不是从头到尾地加注去解释原文中的空白,而是留给读者一定的空间用以想象和创造。通过对张谷若译注的研究,作者认为译者应该根据读者期待视野与原文文本之间的审美距离,以及译者想要给读者留多少想象空间来决定是否有必要添加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