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通过蜂针配合药罐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镇痛效果以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客观评价蜂针配合药罐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可行性及优越性,从而为膝骨关节炎的治疗寻找一种简便、高效且疗程短的方法,以期更好地运用于临床. 方法: 根据膝骨关节炎的诊断标准,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收集6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蜂针配合药罐治疗,对照组采用蜂针配合拔玻璃罐治疗。两组患者均隔天治疗1次,一周治疗3次,3周为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根据VAS视觉模拟评分法和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分别在治疗前、第一疗程结束后和两个疗程结束后观察VAS数值以及临床症状体征积分的变化,记录原始数据,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组间及组内比较,最后进行评价。运用尼莫地平法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把临床疗效分为临床控制、显效、有效和无效四个级别。运用SPSS13.0对资料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1.有效率:第一疗程结束后:治疗组临床控制1例,显效5例,有效1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临床控制0例,显效2例,有效15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56.7%;两组综合疗效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疗程结束后:治疗组临床控制6例,显效9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临床控制3例,显效7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3%;两组综合疗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VAS数值变化:两组患者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疗程结束后、两个疗程结束后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临床症状和体征积分:治疗前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疗程结束后、两个疗程结束后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第一疗程结束后与对照组两个疗程结束后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各观察指标:治疗前各观察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疗程结束后,各观察指标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僵硬指标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功能指标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疗程结束后,各观察指标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和僵硬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功能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研究表明,两种治疗方案治疗疗膝骨关节炎患者均能够达到镇痛的效果,而且均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但是蜂针配合药罐治疗在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方面以及有效率均优于蜂针配合拔玻璃罐对照组,并且能够缩短疗程,具有临床优越性。本研究为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