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医疗领域目前实行分级诊疗制度,不同轻、重、缓、急的疾病需要在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中进行治疗。医院按级别进行疾病诊疗,势必导致等级高的医院中存在更多的异地就医患者。异地就医患者相较其在居住地就医而言,缺少社会支持、心理支持和经济支持等方面支持。异地就医患者应对患病、治病这一压力性事件,通常表现为更加突出的负向情绪问题。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异地就医患者,核心问题是异地就医行为是否导致患者负向情绪提升以及医务社工介入异地就医患者负向情绪问题。本论文有助于加深对异地就医患者情绪问题的认识,为医务社工在异地就医情绪方面介入提供一些实务经验参考。本论文希望能够推进异地就医患者负向情绪问题深入研究。作者在实务中发现异地就医患者通常负向情绪更高,由此提出了是否异地就医患者比非异地就医患者负向情绪更高以及医务社工应该怎样介入的研究问题。在检验是否异地就医患者比非异地就医患者的负向情绪更高方面,本文使用了北京大学开放数据CHARLS的2015年数据为数据来源,分析异地就医患者异地就医行为与负向情绪表现的内在关系,通过界定异地就医行为及构建负向情绪指数(抑郁量表得分)来研究两者关系,建立基础回归模型。为验证基础回归模型稳健性引入了四组控制变量(人口学特征、健康特征、经济特征和家庭关系特征),分别进行回归处理以去除基础回归模型中非核心变量影响。在具体回归处理方法中,使用了OLS、Probit和Logit三种回归方法分别对基础回归模型和引入控制变量后的模型进行分析,以获得稳健的研究结论。实证证据表明异地就医患者比非异地就医患者负向情绪更加严峻,因此有必要关注异地就医患者负向情绪问题。关于医务社工应该怎样介入异地就医患者负向情绪问题,本文以在S医院实际介入经验为依托,基于优势视角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对异地就医患者负向情绪问题进行医务社工介入的研究。所介入问题为异地就医患者的负向情绪,帮助对象分别是案主和案主家人。由于案主年龄较小,对案主妈妈较为依恋,案主妈妈行为表现对案主情绪影响较大,故医务社工对案主妈妈的负向情绪介入十分必要。为解决案主负向情绪问题,医务社工需要关注案主自身负向情绪问题、母子关系冲突以及案主缺乏的朋辈支持。案主妈妈负向情绪对案主有较大影响,其负向情绪问题主要来源于其过多的压力和情绪、母子间紧张关系和案主看病的经济困难。其中,案主由于身体不适且行动困难已产生了较高的负向情绪,加上环境陌生、妈妈过多的负向情绪以及缺乏朋辈关心等,使案主心理压力过大。而跟母亲频繁冲突更加加重了案主的负向情绪,使案主情绪消极,不再配合治疗。案主的负向情绪是由多方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医务社工在介入案主的负向情绪时需要关注多方原因、激发案主自身力量并链接多方力量,共同帮助案主疏解情绪,恢复心理健康。在具体实务描述方面辅以作者实际访谈资料展开,期望能够尽可能全面描述医务社工在异地就医患者负向情绪方面介入,为后续其他医务社工的异地就医患者负向情绪介入提供参考。在案主的负向情绪介入方面,医务社工主要引导案主发现母亲的爱,消除母子间误会,增加母子间良性沟通;链接志愿者陪伴及生活帮助服务,增加医务社工服务频率、引导案主关注环境中的积极方面,增加趣味小课堂,共同缓解案主缺乏朋辈支持的困扰;帮助案主接受身体变化。在案主妈妈的负向情绪介入方面,医务社工首先采取让案主妈妈诉说的形式,帮助案主妈妈疏解过多的压力和负向情绪,在疏导过程中引导案主妈妈关注环境中优势部分。其次,引导案主妈妈关注表达方式,促使母子间正向沟通。最后,在案主经济压力方面,医务社工为其链接了网络筹款、基金会、大众媒体等平台的资金帮助;在案主已购买的保险方面,医务社工提醒案主的家长合理享受已有的医疗保险,帮助案主的家长熟悉出险流程。在案主治疗完毕出院时,案主和案主妈妈的负向情绪问题基本解决,积极配合医方治疗和恢复,母子间互动良好,医务社工介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有部分异地就医患者的负向情绪问题是由其经济问题引起或加深的,在这部分异地就医患者中需着重注意缓解异地就医患者的经济问题,以最终帮助异地就医患者解决负向情绪问题。本文共提出四点建议,分别是关注异地就医患者,为患者提供便利;明确医务社工专业定位,健全专业社工体系;发挥医务社工专业优势,疏导负向情绪;发挥医务社工沟通优势,增加医患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