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全球化的来临,世界各国普遍推行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最重要的一种呈现方式是通过教师在课上的教学内容体现的,而教师的教学内容应该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随着高中数学2017年新课标和2019年人教A版新教材的出版,对于高一数学课程改革的实施程度还有待检测。因此,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高一数学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新课标是否一致?本文对公认的“SEC”课堂教学调查模型进行适合我国教育现状的本土化改进,得到了一个新的课堂教学调查模型,并使用该模型对烟台市八所高一数学教师进行教学与课标的一致性调查研究。通过一致性公式计算出教学与标准之间的一致性水平,得到如下结论:(1)主题维度:教师在高中数学第一册书的教学情况与标准的总体一致性水平较高且只有“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这个主题的教学是低于新课标的要求,其他四个主题的教学都要高于新课标的要求。(2)三维目标:结果目标总体一致性指数>过程目标总体一致性指数>体验目标总体一致性指数。(3)认知水平:“掌握”一致性指数最差为0.35,“探索”一致性指数为0.52。教师在结果认知水平和过程认知水平中的教学要高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体验认知水平上的教学要低于课程标准的认知要求。通过上述调查结论,建议教师:(1)在“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这一主题可以适当增加课时数,在其他四个主题上可以适当减少课时数。(2)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并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深入过程目标和体验目标在知识点上的讲解。(3)教师要熟记各知识点的认知要求,把握好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能够基于课程标准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在具体教学中这些建议可以给教师提供参考,促使教师更有效的把握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进而促进课程标准更大程度的发挥其价值,更加完善地推进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