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乙肝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是我国主要的继发性肾脏病之一,乙肝型肝炎病毒相关性Ig A肾病(HBV-Ig AN)是其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其临床表现多样化,病理改变较重,疾病呈慢性进展,目前尚缺乏对其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的系统研究,其长期预后如何,影响预后的因素有哪些尚不清楚。本研究的目的如下:1、分析归纳HBV-Ig AN的临床表现和肾组织病理改变特点。2、观察HBV-Ig AN的预后。3、分析HBV-Ig AN患者肾活检时的临床病理指标和治疗与预后的关系,探讨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1、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82例我院肾活检确诊为HBV-Ig AN的患者肾活检时的临床病理资料,总结其临床病理特点。2、对82例HBV-Ig AN患者进行随访,每3-6个月检测尿蛋白、血肌酐、尿酸等指标,观察无事件生存率和肾脏主要终点,肾脏主要终点包括:血肌酐翻倍、ESRD(尿毒症、透析、肾移植),随访时间≥12月者纳入随访病例。寿命表方法计算1、3、5年肾脏存活率,绘制生存曲线;COX逐步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1、82例HBV-Ig AN患者男女:2:1,平均年龄29.38±10.5岁,女性年龄较大,多无诱因起病,大部分患者肝功能正常,临床表现以蛋白尿+血尿型为主(69.51%),肾病综合征型次之(21.95)。肾功能损伤、高血压、肾性贫血和血清Ig A升高的发生率分别为:16.05%、24.69%、32.9%和19.51%。肾组织病理分级以Lee氏III-IV级为主(75.61%),CKD分期同病理Lee氏分级呈正相关。82.92%患者伴有肾小球硬化,78.05%伴有肾内小动脉病变,91.46%患者伴肾小管间质病变,41.46%患者有新月体形成。电镜检查半数左右伴有足细胞病变和局灶节段的基底膜病变。IC以Ig A单纯系膜区沉积为主,部分伴血管襻沉积(18.22%)。大三阳和小三阳患者为主,各占53.66%和37.80%,大三阳者较小三阳者更容易出现肾组织HBc Ag沉积。2、58.54%的患者发生短期缓解(CR/PR),肾活检后平均随访50.96±35.413月,随访终点缓解率为48.78%,16(19.51%)例发生肾脏主要终点事件。3、HBV-Ig AN第1年、3年、5年肾存活率分别为95.1%、90.6%和78.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e GFR<60ml/min、高甘油三酯血症、血清Ig A升高、重度肾小球硬化、中重度肾内小动脉病变、重度肾小管间质病变和短期治疗无效是影响HBV-Ig AN预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COX回归结果显示:高血压是影响HBV-Ig AN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短期缓解是HBV-Ig AN预后的保护因素。【结论】1、HBV-Ig AN以中青年男性为主,多为乙肝携带者,临床表现以蛋白尿+血尿型为主,大部分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肾小球硬化、肾内小动脉病变和肾小管间质病变。可伴有足细胞病变为其突出的病理特点。2、HBV-Ig AN预后不佳,随访5年,19.51%的患者发生肾脏主要终点,14例患者进入ESRD。高血压是影响HBV-Ig AN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短期缓解是HBV-Ig AN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