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5年以来,随着我国股票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交易管制日益成熟和管理层对以法建市的高度重视,中国股市的运作不断地向规范化方向迈进。但我国的股票交易市场仍属于很不成熟的发展中市场,与世界上其他许多发展中股票市场一样,市场行为受很多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的影响,还未形成一个全国性的统一股票市场。同时国内学者纷纷进行证券市场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人们普遍认为宏观经济变量是股票价格变动的重要因素之一,成为股市风险的因素之一。而在考虑经济变量与股市相互关系时,我国学者主要考察的是单个经济变量与股市的相互关系,因此本文的目的是把整个宏观经济与股市联系起来加以系统分析。协整分析理论的发展为研究经济变量与股市的联系提供了一种有力的工具。协整的概念由Granger在1981年提出以来,得到了经济学家的极大关注,因为传统的分析方法只能处理平稳序列,而协整分析的优点是它可以用来检验非平稳经济变量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并得出相应的误差修正模型(ECM模型)来考察经济变量间的短期影响关系,检验变量间的动态变化和向均衡状态的调节过程,从而为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本文以上证综合指数为研究对象,选取商品价格指数、进出口额、债券、汇率、国内信贷、流通中现金、货币和准货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宏观经济变量指标作为解释变量,采用2000—2005年的月度数据,应用协整理论对上证综合指数进行协整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上证综合指数与部分宏观经济变量如进出口额、债券、汇率、国内信贷、货币和准货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这意味着我国的股票市场已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宏观经济的发展情况。协整检验从长期反映了上证综合指数与进出口额、债券、汇率的负相关关系,与国内信贷、货币和准货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正相关关系。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反映了股票价格指数与宏观经济变量的短期动态影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