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右半结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近些年来随着大众饮食观念及习惯的改变,右半结肠癌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渐渐成为威胁人们日常生活健康的重要因素。对于右半结肠的恶性肿瘤来说,通过手术进行治疗仍然是大家的首选治疗方式。而在手术方式的选择上,在世界范围内,腹腔镜技术的出现,相较于传统的开放手术,大大提高的右半结肠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术后恢复速度,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腹腔镜辅助下的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已渐渐成为根治右半结肠癌的标准术式。然而,在进行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时,关于淋巴结清扫的内界的认定,国内外尚未有统一的意见,所以,若能明确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的淋巴结清扫边界,对于右半结肠癌手术标准的规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的通过对在我院进行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患者,不同淋巴结清扫边界的相关因素分析,得到淋巴结清扫边界的临床安全性结论,为临床医师的手术规范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于2014年12月01日至2018年03月30日间,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胃肠外科行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的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将符合标准的患者纳入本研究中来。以淋巴结清扫边界分为肠系膜上动脉组和肠系膜上静脉组。其中,肠系膜上动脉组的患者均以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左侧为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淋巴结清扫内界,肠系膜上静脉组的患者均以肠系膜上静脉(superior mesenteric vein,SMV)左侧为淋巴结清扫内界。通过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术中及术后3方面相关因素的差异,从而得出两组数据的临床安全性的研究结论。研究指标共17项,其中患者基本信息因素5项,包括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肿瘤部位、术前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术中因素包含2项,即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术后因素10项,包括进水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乳糜漏、腹泻、术后并发症(吻合口瘘、肺部感染和吻合口出血等)、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花费、清扫淋巴结个数和淋巴结阳性个数。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3例样本,其中SMA组31例,SMV组5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肿瘤部位以及术前CEA等5项患者的基本信息及基线数据均无统计学意义。SMA 组与 SMV 组相比,手术时间(192±49min,177±33min,P=0.139)、术中出血量(73±36ml,83±65ml,P=0.429)、首次排气时间(4.1 ±0.85 天,3.6± 1.4 天,P=0.086)、首次排便时间(5.2±1.2 天,5.1±1.5 天,P=0.504)、首次饮水时间(4.7±1.0 天,4.4±1.5 天,P=0.222)、腹泻发生率(6.5%,1.9%,P=0.645)、并发症发生率(9.7%,7.7%,P=1.0)、淋巴结阳性个数(0.7±1.2枚,0.7±1.4 枚,P=0.899)、术后住院时间(7.7±4.9 天,7.4±4.3 天,P=0.225)、住院花费(66857±11560元,70040±15780元,P=0.332)均无统计学差异。乳糜漏发生率(9.7%,0%,P=0.049)、清扫淋巴结个数(21±4.2枚,17.5±4.5枚,P=0.001)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以SMA左侧为淋巴结清扫边界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在保证肿瘤的根治性的同时,可以获得更多的淋巴结个数,但是阳性淋巴结的个数并不会随之增加,这使得获得淋巴结个数的增加是否有意义有待于进一步验证。该术式还增加了术后乳糜漏的发生率和潜在的腹泻高发率,但不会对患者的病情恢复和住院花费造成显著的影响。因此在选择淋巴结清扫边界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条件及淋巴结转移状况,个体化的选择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