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日粮条件下奶牛瘤胃内硫胺素合成、流通和利用规律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nfeiwo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3头安装有瘤胃瘘管的荷斯坦奶牛作为试验动物,采用体外仿生型人工瘤胃发酵罐培养和体内带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奶牛饲养相结合的试验方法研究常规日粮和诱导奶牛发生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ubacute ruminal acidosis, SARA)的高精料日粮条件下,奶牛瘤胃内硫胺素的合成、流通和利用规律。同时采用3×3拉丁方试验设计研究不同NFC/NDF日粮和硫胺素对瘤胃内环境的影响。全文为制定不同生产方式和日粮条件下反刍动物硫胺素的供给量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试验一不同纤维结构(NFC/NDF)日粮和硫胺素对奶牛瘤胃代谢的影响选用3头健康状况良好且安装久性瘤胃瘘管的荷斯坦奶牛,采用3×3完全拉丁方试验设计。试验分3期进行,每期23天。三种日粮NFC/NDF比分别为1.41(精粗比50:50)、2.01(精粗比70:30)、2.01(精粗比70:30+硫胺素)。试验结果表明:不添加硫胺素的前提下提高日粮NFC/NDF比,瘤胃pH显著降低,NH3-N浓度显著上升,乳酸浓度显著升高,乙酸/丙酸和乙酸摩尔浓度百分比显著降低,丙酸摩尔浓度百分比、丁酸摩尔浓度百分比显著增加。相同NFC/NDF比的日粮添加硫胺素组与未添加组相比,瘤胃pH值显著升高,NH3-N浓度显著降低,乳酸浓度显著降低,乙酸/丙酸和乙酸摩尔浓度百分比显著降低,丙酸摩尔浓度百分比显著升高。由此可见,日粮NFC/NDF比的增加能够诱导瘘管奶牛产生SARA,添加180mg/kg硫胺素能够缓解SARA。试验二不同日粮条件下反刍动物瘤胃内硫胺素流通规律的研究设计日粮NFC/NDF为1.41、1.68、2.01(精粗比为50:50、60:40、70:30),每期饲喂20d。研究不同日粮条件(常规日粮和诱导瘤胃酸中毒的高精料日粮)对硫胺素流通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日粮条件下奶牛瘤胃液相稀释率为11.30%,硫胺素的流通速率为0.73mg/h,硫胺素流通量为17.52mg/d、硫胺素瘤胃滞留量为6.18mg。诱导酸中毒的高精料日粮条件下奶牛瘤胃液相稀释率为10.81%,硫胺素的流通速率为0.62mg/h,硫胺素流通量为14.88mg/d,硫胺素瘤胃滞留量为5.83mg。试验三不同日粮条件下人工瘤胃中硫胺素合成规律的研究运用仿生型人工瘤胃发酵罐,测定不同日粮条件对硫胺素合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精粗比条件下,pH都呈现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与体内试验趋势相同。说明仿生型瘤胃发酵罐能够模拟瘤胃内连续培养的动态过程。常规半纯和日粮培养条件下瘤胃微生物硫胺素的合成量为13.86mg/d,高精料半纯和日粮培养条件下瘤胃微生物硫胺素的合成量为2.08mg/d。高精日粮条件下硫胺素酶活升高。
其他文献
伴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兴起和发展,高职科研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科研对高职教育的教学、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功能的较好发挥所起的作用日显突出,科研水平的高低已
介绍APN排班在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包括分小组值班、层级管理、合理安排护理班次时间进行连续性均衡排班,排班时充分考虑护士需求;认为APN排班更能激发护士的工作热情及积
将一种DNA染料叠氮溴化乙锭(EMA)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相结合,建立一种能快速检测食品中食源性副溶血性弧菌活细胞的新方法。结果表明,EMA-LAMP方法最低检测限为1×10
进入到21世纪,中国崛起的速度日益快速,无论其经济实力、政治实力还是军事实力都在国际社会上产生重大的影响,我们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又顺应时代潮流的和平崛起道路。也
2011年12月,广州市委万庆良书记在市委十届三次全会上,作了主题为“为了广州人民的幸福”的报告,提出了要通过5年的努力,全面开展新型城市化建设,把广州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研究116份玉米自交系在苗期的耐盐性差异。结果表明:盐胁迫下玉米苗高、含水率、干重、鲜重受到显著抑制,不同基因型材料耐盐性存在明显差异,鲜重、干重、含水率、株高、苗情
我国林下养殖模式经过最近几年的发展,按在养殖模式中参与经营签约的主体不同,可分为龙头企业带动模式、中介经济组织带动模式、专业批发市场带动模式、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带动
在高校改革之际,在高校纷繁复杂的财务工作中,资金使用效益问题日益突出。为保证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因此急需建立一套确实可行的高校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价体系。鉴于此,本文对高校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已经超出了黑格尔的本体论学说 ,建构了实践哲学的本体论范式 :马克思通过崇尚偶然性 ,把人的感性生活世界作为本体论的研究对象 ;通过分析伊壁鸠鲁可能性
橘小实蝇寄主多、食性杂,具有转移寄主危害的特点,传统的化学防治技术难度较大且效果不显著,使其成为对江苏省苏南地区果品生产威胁较大的害虫之一。通过加大农业、物理等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