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有条件的,事实上,译者主体性是译者能动性和受动性二元结合的结果。然而,目前大多数学者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都集中在译者的能动性层面,而忽视其受动性。因此,现有关于译者主体性,尤其是受动性的研究比较不足,且相关研究也多集中在理论方面,鲜有学者去研究具体例子。因此,本文将译者主体性作为研究中心,尝试着全面探索其内涵。葛浩文是一名非常热爱中国文学的美国译者,对他而言,《呼兰河传》是他最爱的小说之一,是萧红的代表作,是她个人与艺术的创作,是她艺术才能的永久证明(Goldblatt,1979:xxv)。在《呼兰河传》中包含大量的成语,谚语,方言和俗语,这些都给译者在再现原文本韵味时带来了不少的阻力,因此,葛浩文理应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去再现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化。但从译者主体性这一角度对葛浩文《呼兰河传》英译本开展的研究仍是不足的。因此本文以《呼兰河传》葛浩文英译本为例,展开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研究表明,在翻译《呼兰河传》英译本时,葛浩文充分全面地发挥了其译者主体性。复杂词句的简化、句型和文本结构的再调整、方言的再现以及葛浩文在翻译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语言文化和宗教文化用语时展现的主动性及创造性都是其译者主体性的充分展示。然而,由于种种不可避免的内因和外因的影响,葛浩文在翻译一些文化表达和口语表达时不得不展现其受动性。葛浩文的受动性,不仅导致了原文本口语与文化韵味的流失,也给《呼兰河传》这本小说独特的韵味带来了致命的破坏。通过对葛浩文主体性的研究,作者希望本文可以加深人们对《呼兰河传》英译本和译者主体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