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综合评价及对策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pelesscp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退化、生态失衡及资源耗竭等问题日益严重。长期以来,甘肃省作为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通道,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分析甘肃省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对甘肃省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及民生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甘肃省的环境现状出发,借鉴国内外对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指标体系的设计经验,基于科学、完善、符合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现状的要求,从社会经济发展、国土空间优化、资源能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生活质量五个维度构建了包含41项指标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赋予其权重,开展2004-2017年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综合评价;并运用熵值法与耦合协调模型的方法对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研究分析;其次,运用数据包络法对2004-2017年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效率分别从动态及静态两方面做实证分析;最后,在实证结论的基础上,从促进生态文明的视角提出提高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政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甘肃省生态文明发展的现状主要体现在:经济水平低下、能源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完善、资源利用效率低、生态环境复杂、制度建设不健全与生态意识薄弱。(2)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可知,2004-2017年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水平呈持续提高态势,但其发展阶段处于较低水平。各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均处于波动状态,第一产业占比、第三产业占比、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速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自然保护区占辖区面积比重、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城市道路面积是制约国土空间优化的主要因素;人均能耗、R&D占GDP比重是制约资源能源利用的主要因素;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污水处理率、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万元GDP固体废物产量、万元GDP废水排放量是制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因素;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量、失业率、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比例是制约生态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3)通过耦合协调模型可知,2004-2017年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综合系统耦合度和协调度处于持续上升水平,耦合度分别经历了低水平耦合阶段、拮抗阶段、磨合阶段三个发展阶段;而耦合协调度分别经历了中度失调衰退阶段、轻度失调衰退阶段、濒临失调发展阶段、初级失调衰退阶段、中级失调衰退阶段。(4)基于DEA的CCR和BCC模型可知,2004-2017年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效率水平未达到有效生产前沿面的状态,但整体呈逐年增长态势;纯技术效率水平短时间内达到有效生产前沿面,但其状态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资源浪费和生态污染的问题;规模效率总体水平较高并呈逐年增长趋势;规模报酬呈逐年波动缓慢增长的趋势;技术效率变动、技术变动、纯技术效率变动、规模效率变动及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均呈波动缓慢增长趋势;7个投入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冗余值、改进的投影值和优化潜力值。(5)提高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水平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优化生态文明系统内部结构、走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快优化国土空间的开发、加强生态文明的法制建设。
其他文献
目的建立协日嘎四味汤胶囊定性定量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协日嘎四味汤胶囊中所含黄柏、栀子、姜黄、蒺藜进行定性鉴别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盐酸小檗碱的含量
牛、羊、猪等家畜在吞食草料或误食整块萝卜、红薯、甜菜等农作物块根时,食物阻塞在其食道不能下滑,称为“草噎”.家畜一旦发生“草噎”,若不及时采取措施抢救,往往会造成不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变化,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病人角色是病人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患者能否及时恰当地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能力增强,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一度处于毫无节制的状态,当人们意识到资源的有限性时,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已经激化,全球变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