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部人控制就是企业的经营者事实上或依法掌握了企业资产使用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从而使其利益在企业的战略决策中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的现象。我国国有企业改革陷入困境、现代企业制度不能有效运转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能否有效控制内部人控制问题,是国有企业改革成败、现代企业制度能否有效建立的关键。本文分析了企业内部人控制的成因、弊端和控制内部人控制的重要性,提出了控制内部人控制的对策。 内部人控制问题是在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情况下的客观存在,但在中国传统的国有企业和已进行公司制改造的企业中表现更为突出,对所有者权益的损害更为严重。第一,它导致企业目标与所有者的目标相背离。所有者的目标是资产的保值增值和获取投资收益,而内部人追求的目标是内部人利益最大化。第二,它导致企业权力结构失衡,缺乏监督约束机制,使企业成为内部人的独立王国,甚至完全“目中无所有者”。第三,它导致企业的代理成本过高,代理效率低下。第四,它导致企业资产流失,严重损害所有者的利益。中国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国有资产产权不清,所有者缺位;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单一,缺乏所有权约束;已进行现代公司制改造的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企业经营权失控;对代理人的激励约束不力;企业外部约束机制欠缺等。对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进行控制的意义在于:缩小国家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目标偏离程度,有效地维护所有者的利益;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代理效率;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并有效运转;促进资本市场的发育,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企业经营者尽职尽责,努力提高经营水平和经营业绩。 由于内部人控制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情况下的内生现象,因此要根除内部人控制是不现实的,正确的选择是设计出一套有效的内<WP=3>外治理机制对内部人控制加以控制,使内部人给外部所有者造成的代理成本降低到最低程度。根据我国国情和国有企业的现状,应当从四个方面采取措施对内部人控制问题进行控制。 首先,改革产权制度,实现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国有企业产权不清、产权主体虚置、产权主体单一的现行产权制度是控制内部人控制的前提条件。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就是将传统国有企业的单一国有投资主体改变成多元投资主体,企业的国有股权由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持有,同时由银行法人股东、自然人股东(包括企业董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经理人员、企业内部职工、社会公众)、社会法人股东、机构投资者、企业的非金融机构债权人及外资股东持有企业的股权,实现产权多元化和企业投资主体真正到位。对必须实行国有独资的企业,通过将国有资产分别授权给不同的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实现国有独资企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 其次,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所有者治理结构。通过改革传统的各级政府之间委托代理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国有资产经营机构(如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国有及国有控股、参股企业组成的三级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处理好所有者与所有者代表的相互关系,从而大大缩短国有资产运营、管理的委托代理链,结合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对内部人控制进行有力控制。 再次,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内部治理机制。通过建立、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并使之有效运转,处理好所有者(所有者代表)与经营者的关系。建立、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形成决策、执行、监督体系,使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从而对内部人控制进行有效的控制。最后,加强市场体系和法制建设,完善外部治理机制。要对内部人控制进行有效控制,仅靠内部治理机制是不够的,还必须依赖外部<WP=4>治理机制。通过建立发达的、有效的资本市场、产品/要素市场、经理市场、劳动力市场,培育具有自律性的民间中介组织,健全市场法律体系等,从企业外部对内部人形成强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最大限度地对内部人控制进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