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儒家慈善思想的源流及其内涵出发,分析了其在国家和社会层面的历史实践及其功效,并结合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探讨了儒家慈善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鉴益及其具体运用。儒家慈善思想形成于孔子,孔子的慈善思想以“仁”为核心。在“仁”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人性善”,这是孟子慈善思想的基础。孟子还继承了孔子的民本、仁爱思想,进一步发展成为仁政学说。后世儒家贤哲进一步弘扬了儒家慈善思想,如董仲舒的“性待教而为善”,韩愈的“性情三品说”,张载的“民胞物与”,朱熹的“理一分殊”,王阳明的“致良知”等,都从不同程度发展了孔孟的慈善思想。总的来看,儒家慈善思想以仁爱为中心,以民本为根本,以均平为目标。在历史上,儒家慈善思想发挥了巨大功效,这可以从国家和社会两个层面加以具体分析。其中,调均、均田、义仓政策是儒家均平慈善思想的具体实践,而灾荒救济、医疗救济、恤幼养老则是是儒家力行仁政、保民养民慈善思想的生动体现。从现实来看,儒家慈善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儒家的“仁爱”思想,有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精神;儒家的“民本”思想,有助于大学生更深入理解“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真谛与意义;儒家的“均平”思想,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机会均等,进而有助于构建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为了将儒家慈善思想真正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采取如下基本措施:一是努力提高教师队伍对儒家慈善思想的认知水平;二是利用学生社团进行儒家慈善思想教育;三是强化社会舆论环境的宣传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