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我国在这些年不断探索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道路,如改变生产要素、转变生产方式、加大科技投入等,以此来推动农业发展的转型升级。但在这一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未得到解决的问题,如农产品的供求结构不平衡、农村耕地在不断减少、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农村劳动力减少等。2019年2月,中央政府颁布了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提出,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而农业本身具有弱质性且在国民经济中占基础性地位,财政扶持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业总产值及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政府应该重视对农业的资金投入。本文首先介绍了财政支农支出及其效率评价的相关概念,以农业投资理论、产业发展理论、公共财政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为理论支撑,从规模与结构两方面对江西省财政支农支出现状进行了具体分析,并与全国的财政支农支出进行了比较。通过分析发现江西省在研究期间财政支农支出增长速度呈现波动变化趋势,财政支农资金在农业项目、各地市之间分配不均匀。其次,运用DEA-BCC、CCR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算出江西省2007-2017年财政支农支出的静态和动态效率并分别从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测算结果显示,江西省11个地市在2007-2017年间的财政支农支出多数呈低效率,并没有达到DEA有效,且各市的效率值都存在一定差异。从动态效率值来看,整体上江西省在研究期间内综合效率变化是上升的,但不同地市综合效率值变化是不同的,其效率偏低的原因也有所差异,大部分地市的综合效率不佳主要是由于规模效率不佳造成的。再次,在DEA效率评价的基础上,以2007-2017年江西省各地市财政农业支出综合效率为因变量,通过建立Tobit回归模型,研究人均GDP、人均农业机械动力、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财政自给率、城镇化水平对江西省财政支农支出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城镇化率与江西省财政支农支出效率呈负向关系,其他因素与财政支农支出效率呈正向关系。最后,基于上文的一般性分析与实证分析结果,总结出主要结论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一是合理规划财政支农支出规模;二是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结构;三是强化财政支农资金监督管理;四是积极推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