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2型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症是内分泌两大代谢性疾病,随着人类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病率逐年升高,二者关系研究成为一个新的热点。骨质疏松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其中雌激素的减少使绝经后妇女更易患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病因至今尚未明确,除原发性骨质疏松外,许多疾病可继发骨质疏松,如糖尿病为继发性骨质疏松的主要病因之一。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绝经及糖尿病多重因素存在,是骨质疏松的高发人群,也是其致残致死的主要病因。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与骨量减少关系密切,既往对二者关系研究多局限于高血糖状态及各种病理条件下非力学因素如细胞因子、维生素D、钙、骨效应细胞等对骨密度的影响,近年越来越多证据表明生物力学因素在保持骨的结构与强度以及导致骨质疏松症的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表明骨量与体质成分存在内在的相互关系,但在体成分中肌肉和脂肪等重要组分对骨密度的影响众说不一,本文旨在测定分析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与体质成分含量关系,以阐明肌肉、脂肪含量对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量维持的影响。方法:选择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组(DM组)68例,绝经后血糖正常组(NC组)73例。全部受试者均详细记录年龄、身高、体重、绝经年限,双能X线吸收测定仪检测正位腰椎(L2-L4)、股骨(股骨颈、大转子、粗隆间)与全身骨密度(BMD)和脂肪、肌肉含量,并进行临床指标测定及相关分析。根据骨密度测定结果糖尿病组进一步分为糖尿病骨质疏松组(DM-OP组)和糖尿病非骨质疏松组(DM-NP组);根据亚太肥胖标准(BMI≥25kg/m2)按体重指数将糖尿病患者分为糖尿病非肥胖组(DM-A组)和糖尿病肥胖组(DM-B组)。临床指标测定:①OSTEOCORE 3双能X线吸收测定仪(DEXA)测定骨密度。②DCA 2000+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③放免法测定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④静脉采血测定空腹血糖(FBG)及餐后2小时血糖(PBG)水平。⑤采用稳态模式评估法(HOMA)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 ,公式为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BG)/22.5。⑥测量身高、体重,并计算体重指数(BMI)。⑦记录年龄、绝经年限,DM组记录糖尿病病程。结果:1相关性分析结果1.1直线相关分析:DM组患者年龄、病程、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绝经年限与L2-4、股骨均值BMD呈负相关;BMI、FINS与L2-4、股骨均值BMD呈正相关,L2-4、股骨均值BMD与各部位相应肌肉含量、脂肪含量呈正相关,肥胖糖尿病患者FINS、HOMA-IR与躯干脂肪含量(TKFM)呈正相关。1.2线性回归分析:由标准回归系数(Bata)可知糖尿病患者的L2-4、股骨均值BMD与年龄、绝经年限、糖尿病病程、BMI、TLM、TKLM关系最密切。2临床资料比较2.1 NC与DM组临床资料比较:在年龄、BMI、绝经年限无明显差别(P>0.05);DM组FBG、PBG、HbA1c高于NC组;DM组L2-4、股骨颈、大转子BMD较NC组显著下降(P<0.05);DM组躯干、腿部、总肌肉含量较NC组显著下降(P<0.05);DM组躯干、总脂肪含量较NC组明显增加(P<0.05)。2.2 DM-OP与DM-NP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年龄、BMI、绝经年限无明显差别(P>0.05);DM-OP组DM病程、FBG、PBG、HbA1c明显高于DM-NP组(P<0.05),DM-OP组躯干、腿部、总肌肉含量均明显低于DM-NP组(P<0.05);总脂肪含量DM-OP组明显高于DM-NP组(P<0.05),其他部位脂肪含量二者无明显差别(P>0.05)。2.3 DM-B组与DM-A组比较:年龄、绝经年限无明显差别(P>0.05);DM-B组空腹血糖较DM-A组高,但无显著差异(P>0.05),而DM-B组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显著高于DM-A组(P<0.05);DM-B组腰2-4、股骨颈BMD较DM-A组明显增高(P<0.05),各部位肌肉含量二者无明显差别(P>0.05),DM-B组躯干、总脂肪含量较DM-A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1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较正常女性容易发生骨质疏松。2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肌肉含量、脂肪含量均与骨密度有密切相关性,但肌肉比脂肪对骨密度的影响更显著,支持肌力决定骨量的观点。3绝经后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局部脂肪分布明显增加,尤以腹型肥胖为主,可能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