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57例非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non-gastricmucosaassociatedlymphoidtissue,NG-MALT)淋巴瘤患者临床特点,探讨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及临床不良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0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确诊、收治并具有完整病历记录的57例非胃MALT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对临床特点和治疗疗效进行分析。结果:(1)本研究中非胃MALT淋巴瘤患者男性多于女性(1.28:1),发病中位年龄58(14-86)岁,发生B组症状者16例(28.1%),出现贫血者12例(21%),淋巴结受累者26例(45.6%),ECOG评分≥2分者20例(35%),Ⅰ-Ⅱ期者35例(61.4%),Ⅲ-Ⅳ期者22例(38.4%),IPI评分为中高危组和高危组者13例(22.8%),FLIPI评分为中危组和高危组者19例(33.3%)。(2)常见发病部位为肺及支气管(17例,29.8%)、肠道(16例,28.1%)、涎腺(8例,14.0%)和眼及附属器(7例,12.3%),肺脏受累者易见于Ⅲ-Ⅳ期,肠道受累者易出现B组症状,涎腺受累者经治疗后易复发。(3)治疗方法主要采用单纯手术治疗(18例,31.6%)、单纯化疗(8例,13.8%)、手术+化疗(24例,42.1%)、手术+放疗+化疗(6例,12.5%),56例接受治疗的患者完全缓解率为66.0%,总反应率85.7%。单纯手术治疗组复发率高,手术+化疗组缓解率高,手术+放疗+化疗组与其他治疗组相比在近期疗效和长期生存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利妥昔单抗治疗组与未采用利妥昔单抗组相比在近期疗效和长期生存方面无统计学意义。(4)45例随访患者中,中位随访时间52个月,患者5年总生存(OS)率和5年无疾病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91.6%和77.7%,Ⅰ-Ⅱ期患者与Ⅲ-Ⅳ期患者5年OS率分别为90.1%和94.1%,5年PFS率分别为73%和94.4%,均无统计学差异。(5)单因素分析发现,是否出现B组症状影响总生存率,而性别、年龄、贫血、淋巴结受累、分期、IPI评分、FLIPI评分对OS和PFS均无显著性影响;多因素分析未发现独立预后因素。结论:非胃MALT淋巴瘤是一种易于广泛播散和复发的疾病,但总体预后较好,治疗应根据患者具体状况采用更加合理的治疗策略,避免过度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