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既要关心中国化的经验提炼、规律探讨,又要关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实践课题。本文关注的话题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基层协商民主的经验和理论创新。作者在参与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中心开展的诸多社会调查、社会实验和政策咨询活动中,接触到大量基层民主鲜活实践,认识到了基层协商民主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价值、前景和困境,为选题打下了经验基础。同时,中国共产党的协商民主理论,在原有基础上,不断随着新实践而发展、丰富,为作者选题提供了信心。在观照基层协商民主实践和理论二者之间,建构了本研究的问题意识。即:基层需要什么样的协商民主?协商民主怎样才能根植于中国民众日常生活中?本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民主思想指导下,以现有协商民主理论资源为基础,以湖北社区协商民主实验运作和实践经验为依据,从操作角度,探讨社区协商民主技术内在机理,提出民主技术升华论观点,并以此回应基层民主如何生根、成长,如何在中国社会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这一大课题,以期对基层协商民主规律进行挖掘。协商民主技术的核心问题是个体理性如何转换为公共理性,从而使协商得以持续。在本研究中,这一核心问题又化为4个相关议题,即:协商参与者的多元偏好之间如何兼容或协调?协商行动的自主性与秩序之间怎样理顺?协商参与者的激情如何转换成为责任和持久的合作?自由平等与权威之间的紧张关系如何化解?对这4个议题的探讨构成本研究基本线索。论文按照协商民主实验中的技术训练顺序,以及协商民主逻辑过程,围绕技术在从个体理性到公共理性转换中的作用,以理论和理念、制度框架、操作技巧、组织载体作为表述线索,依次描述了实验中的参与式需求调查、开放空间会议、公益项目策划等三大技术的实操训练过程,展示了社区协商民主技术的细节,揭示个体理性向公共理性转换的直观过程。在参与式需求调查技术中,着重描述了居民偏好表达、自由与规则要素作用;在开放空间会议技术中,着重描述了偏好的过虑过程和非正式组织要素作用;在项目策划技术的描述中,展示了激情与责任、规则意识与合作习惯如何形成的。描述完实验以后,又以一个无物业小区院落自治事件中的协商民主技术运用为实践个案,展示了协商民主技术进入中国居民生活中的适应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揭示协商民主技术的内在要素和运行机制。一个有效的协商民主技术是一个复合技术体系,要包含五大技术要素,即:理念体系,含自由、平等、参与三大理念;操作体系,含6类操作技巧;组织体系,由多层级的非正式组织构成;规则体系,包括表达规则、对话规则、行动规则三大规则;机制体系,包括运行机制、保障机制两大机制。理念是协商民主技术的灵魂,规定了协商民主的方向;规则、组织、技巧是技术的骨架,维持协商民主过程持续运转;机制是技术运行的内在动力,保障理念得到实现。协商民主技术在社区的持续运行,就是按照协商民主的理念,把参与者(居民)组织起来开展协商行动,使协商的规则、机制、理念运转起来,并在实践中为居民所掌握,逐渐形成社区公共生活技能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人理性经过多次过滤,形成集体理性,并上升为公共理性。因此,协商民主技术是个体理性转向公共理性的关键因素。社区协商民主质量高低,取决于民主技术的精致程度和运用情况。比照社会科学中诸多关于人类合作和公共理性形成的解释,本文观点可以称为技术升华论。在社区实践中,因协商民主技术的复杂精巧,需要有计划的训练使居民习得协商技能和协商理念。本文认为,推进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发展中国社区协商民主,要走专业化道路,实现社区工作的路线的转型,即从方法上的传统经验型、移植行政方法型的非专业路线转型到社区民主建设和社区治理的专业主义路线。中国社区建设在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后,重点任务应转向新制度框架建构和人员专业能力建设上,为专业化创造体制和人才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