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苗族刺绣纹样是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的组成部分,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它不仅承载了苗族的历史记忆,也是苗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贵州是苗族居住最多的省份之一,也是其支系多的地区,其服饰以及刺绣纹样种类丰富多样,各具特色。关岭苗族服饰是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之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刺绣纹样的艺术形式、工艺及其文化,有着重要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本文运用民族学、美术学、工艺美术学等学科研究方法,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对关岭苗族刺绣纹样的艺术形式、工艺技术、文化内涵、以及传承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其纹样的题材种类、形式构成、色彩运用,从而捕捉苗族审美特征,以及在服饰、背扇、头饰、包等载体上所构成的服饰文化特征,并深入探索关岭苗族支系典型的剪纸平绣、马尾绣、贴花绣、数纱绣等刺绣工艺技术,从而解读该纹样承载的苗族人民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及民间传说中深厚的物质及精神文化内涵。刺绣纹样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不仅具有审美功能,也包含着苗族人民的信仰与崇拜,是反映其自身的社会关系、民俗风情、价值观念和民族认同的载体,通过对关岭苗族刺绣纹样的现状考察,现代机器代替手工生产的背景情况和苗族服饰刺绣的市场供求,分析传统手工刺绣的断层原因,提出对关岭苗族服饰刺绣纹样价值的传承与思考。透过对关岭苗族刺绣的研究,发掘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及其意蕴,是对关岭苗族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交流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多元化价值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