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是一个绘画艺术焕然求备、瑰丽灿烂的时代。但绘画艺术走向成熟呈高度繁荣的态势本身,却隐藏着一组绘画高度稀缺的社会性矛盾。这一矛盾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唐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决定着绘画的一切表现形态及以绘画为中介的一切衍生形态如艺术市场、流通方式等,由低级向高级、由单一向多样、由简单向复杂的演进趋势。 绘画的稀缺面对唐人日益丰富的各种各样的需求,已成为一个客观现实。为适应这种现实,在唐代,又产生了各种形态的自律调节的方式,这些方式在自适应地解决绘画稀缺性矛盾的同时,也意味着对绘画发展的巨大的推动意义。探讨绘画稀缺性矛盾,对于认识唐代绘画的发展规律乃至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规律,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基于以上认识,本文拟通过唐代绘画稀缺性矛盾的多角度的分析,尝试性地探讨唐代绘画发展的内在原因,以期为唐代绘画之盛世的深层面、多方位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为此,本文的大体章节安排如下: 绪论部分意在提出问题,通过对目前研究现状的审视,初步阐述利用经济学中的稀缺性原理分析唐代绘画发展规律的必要性以及所应具有的理论意义。 第一部分,分析唐代绘画稀缺性矛盾产生的社会根因。本文从唐代绘画消费群体的不断扩大、唐人绘画消费欲的不断膨胀和绘画消费形式的日趋多样,揭示唐代绘画发展中存在的一个基本现实,即:唐代所面临的社会越来越丰富多样的绘画需要已成为绘画稀缺性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 第二部分,从战乱、护理不当与自然耗损、画家的稀缺和不平等分配等方面,讨论唐人对绘画的各种各样的需求所受到的种种客观现实的制约,但又无法有效满足其需要的外在的资源根因。 第三部分,从宫廷画家的封闭性生产、画工的服务性生产、文人士大夫的自生产、临摹和市场调节等方面,讨论唐代绘画稀缺性矛盾自适应调节的不同方式。揭示这些方式对绘画发展的重大的推动意义。 全文约三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