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爱恨交织的《儿子与情人》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124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H.劳伦斯是文学界里公认的一位多才多艺、极具天赋和争议性的人物。他的思想大胆、深邃,往往涉及鲜为人知的人性深处。本文以劳伦斯早期小说《儿子与情人》为文本研究对象,试图探索书中各组人物之间“爱恨”关系的成因。 全文共分五部分:绪言,第一、二、三章和结论。 绪言部分交代了文章开题缘由,简单回顾了国内外劳伦斯研究现状,并指出本文在研究角度和研究范围上的突破。以往对《儿子与情人》中人物悲惨境遇的研究多将问题归因于外部环境因素,而本文致力于探究人的内部因素对自身境遇的可能影响。 第一章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着手解释“自我”中的五个内部因素如何影响个体在社会交际中的情感反应,为“爱”和“恨”的情感衍生和嬗变阐述了理由。然后,进一步探讨个体在“爱限”情感驱使下“趋向一回避”以及“发泄一延迟”的交际行为倾向,为后两章分析《儿子与情人》中的各组人物之间的“爱恨”关系打下理论基础。 第二、三章结合所述理论,具体地分析《儿子与情人》中人物之间的“爱恨”关系成因:1、父亲莫瑞尔和他孩子2、母亲莫瑞尔夫人和她的两个儿子,威廉和保罗3、四对情侣:莫瑞尔夫妇、威廉和莉莉、保罗和米丽安、保罗和克莱拉。通过运用第一章所述心理学上人的“自我”理论,结合小说中父母和孩子、男女情侣间具体的爱恨情感表现,梳理了人的各种“自我”内部因素是如何引发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爱恨情感反应,并且指出各人物在与他人交际技巧上的欠缺所导致的一些不理想的生活境遇。结论部分总结本文主要观点,同时指出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现代社会里的人们容易忽视对“自我”的注意,而没有了“自我”,就不能实现做一个完整人的愿望。劳伦斯,早在近百年前用其作品给当今世人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在爱与恨中不要迷失“自我”。本文最后再次肯定了劳伦斯的写作天分。
其他文献
分析文化沟通中的语境是理解文化差异的重要方法。高语境与低语境的概念是由美国人类学家霍尔在1976年首次提出的。霍尔把文化分为两种: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并认为中国属于
交替传译过程中包含着复杂的信息加工机制。源语理解、信息记忆和语言转换的各个环节均会给译员、尤其是口译学生带来极大的挑战。对交传口译过程的记忆与信息的实时加工机制
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其治理关乎社会及国家治理的成效.近年来,我国十八届三中全会等会议多次强调社区治理的重要性,社会治理被赋予重要价值及时代内涵.正由于社区治理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