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银行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规模不断扩大,功能不断延伸,但同时也进入了多事之秋。1982年西方国家爆发了金融危机,1994年墨西哥爆发了金融危机,接踵而来的是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1999年的巴西金融危机及2001年的阿根廷金融危机。在这些金融危机爆发过程中,银行作为一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均不能幸免。由此可见,银行业危机爆发越来越频繁,且危机成本越来越大及爆发原因越来越复杂。正是在这一严峻背景下,本文对银行业危机进行研究,并着重对银行业危机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
本文认为,银行业危机的发生,不管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具有一定的共性。银行业危机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金融资产泡沫破灭使银行产生巨额的不良资产,从而最终使银行业危机爆发。抛开由于其他原因而引起的银行业危机,单纯从资产泡沫引发银行业危机的角度来分析,银行业危机的生成机理其发生大概分成以下几个过程:
首先,银行信贷规模的扩张,导致大量资金流入各类资产市场,这是银行业危机发生的第一步;然后,由于各类资产市场高利润的特性吸引了银行资金的大量进入,使得价格急剧上涨,从而形成泡沫,这样反过来促使银行继续扩张信贷规模而形成更大的价格泡沫;在泡沫膨胀的过程中,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不断被加剧;最后,随着泡沫的不断扩大,其最终将会走向破灭,而价格泡沫的破灭,使银行产生巨额的不良资产,由量变到质变,银行体系脆弱到一个极限,从而使银行业危机发生。
文章的核心观点是:金融泡沫的形成、膨胀、收缩、破灭通过传导效应导致银行业体系脆弱性增加,进而引发银行业危机爆发。第一部分为理论分析,包括第一章至第四章,主要围绕核心观点,分析金融泡沫的形成机理,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以及二者之间的传导效应。第二部分为现实和对策研究,包括第五章到第六章,分析了中国金融泡沫和银行不良资产及爆发银行业危机的可能性,以及中国抑制金融泡沫的对策。
第一章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同时对泡沫及银行业危机进行了定义或界定。第二章主要对金融泡沫进行理论分析。第三章主要对银行体系脆弱性进行分析。第四章主要对金融泡沫与银行业危机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第五章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分析金融泡沫对我国银行体系的影响。第六章结合以上几章的分析,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政策建议。一是抑制金融泡沫膨胀,主要措施包括谨慎推进金融自由化改革、规范银行信贷资金入市行为、加快证券市场改革等。二是降低中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主要措施包括加快化解银行不良资产、强化风险管理、加强金融监管、建立风险预警模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