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汉语祈使范畴及其表达手段研究》是一个理论和应用相结合的课题。论文在认知语言学、范畴理论、语义句法理论的指导下,结合语音、词汇、句法、语用和语境等要素,对国家语委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汉语动词用法词典》(孟琮等,1999)、《汉语形容词用法词典》(郑怀德等,2003)、《现代汉语语气成分用法词典》(齐沪扬,2011)、《汉语动词—结果补语搭配词典》(王砚农,1987)和学术论著中的经典例句进行考察,累计搜集语料近万余例。论文运用数据统计、对比研究等方法,按照点面结合、突出语言事实分析,深入理论探究的思路,重点研究祈使范畴的理论内涵以及现代汉语祈使范畴的表达手段。全文共分七部分,除了绪论和结语部分,正文有五章内容。具体如下: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缘由、研究目的和已有研究;介绍了论文研究的理论背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并对语料的来源进行了说明。第一章对祈使范畴进行了理论阐释和系统描写。本章内容在心理学、认知语言学理论基础上对祈使行为、祈使语义以及祈使范畴进行了分析。论文首先指出,祈使行为是人的大脑中的祈使愿望借助一定的手段得以实施而形成的;祈使行为借助语言手段表现出来,形成了祈使言语行为;祈使言语行为包括祈使言语行为的内容和祈使言语行为的形式;祈使言语行为的内容就是祈使语义;我们对祈使语义进行抽象概括就形成了祈使语义范畴。可以说祈使范畴从广义上讲是对祈使行为的抽象概括,称之为祈使行为范畴;从狭义上讲是对祈使语义的抽象概括,称之为祈使语义范畴。后者是我们要研究的主要对象,简称为“祈使范畴”。其次,论文分析了祈使范畴内,命令意义的祈使言语行为就是祈使范畴的原型成员。由于命令意义的祈使言语行为可以最大程度地要祈使对象做某事,命令祈使就成为显而易见最强祈使,成为祈使范畴的“语义原型”。最后,论文在对祈使行为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得出祈使范畴具有主观性、目标性、指令性和预设性这四个特点;分析得出祈使者、祈使对象和祈使内容是祈使范畴的构成三要素,祈使者是祈使范畴的核心要素,其他两个要素围绕祈使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第二章分析现代汉语祈使范畴及其次范畴。本章内容在对祈使范畴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现代汉语祈使范畴的认识。论文主要对现代汉语祈使范畴的语力、现代汉语祈使范畴次类的分类标准和现代汉语祈使次范畴进行分析。由于现代汉语祈使范畴的表现形式复杂,使得“祈使语力”存在强弱不同的等级差异。这种等级差异成为现代汉语祈使范畴次类划分的标准。文章从心理层面进一步分析了影响“祈使语力”选择的制约因素,这些制约因素来自于说话人对说话双方各种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对比,根据这种对比来判断预设的祈使结果实现程度的高低,并以此为依据选择使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祈使语义,这就使得祈使语义表现出强弱不同的祈使力度,这个力就是“祈使语力”。其次,论文参照Talmy的“力量—动态模型”,建立祈使范畴的“语力—动态模型”。论文梳理了说话双方的各种对比情况,并用模型图示加以演示,归纳出祈使语力强弱的四个等级;根据这四个等级差异将现代汉语祈使范畴划分为四个次类,即命令型祈使、提示型祈使、征询型祈使、乞求型祈使。第三章分析了现代汉语祈使范畴的表达手段。现代汉语表达祈使范畴的手段丰富、形式繁多。为了能全面、客观地梳理各种表达形式,论文在对大量真实语料考察的基础上,运用计量语言学的方法,按照语音、词汇、句法、话语标记的层级体系,对能够表达祈使语义的各种形式和手段进行穷尽式考察,梳理出近二十类表达形式。语音层面主要有祈使语调和祈使重音;词汇层面主要有否定祈使标记词和强调祈使标记词;句法层面主要有十类典型的祈使句式;话语标记层面主要有三类话语标记。论文对现代汉语祈使范畴表达手段的梳理有利于建构系统的祈使表达体系,这一表达体系可以进一步深化对祈使表达规律的认识。第四章分析了现代汉语祈使范畴的语境制约因素。任何语言的使用都离不开语境。本章内容主要分析语境对祈使语义表达和理解的制约和解释功能。对祈使语义表达起制约作用的主要是传统语境因素,包括各种客观外部情境、主观人际关系和临时心理因素;对祈使语义理解起解释作用的主要是认知语境,认知语境从说话双方心理入手,构建认知心理共同体,帮助听话人对隐性祈使语义的理解。第五章主要分析现代汉语祈使范畴的特殊问题研究,包括两个内容:第一节分析了现代汉语句末祈使语气词。本节主要对5个常用在祈使句末的语气词“啊”“吧”“呗”“了”“嘛”的语义特点和表达功能进行分析。这些语气词对指令接收者共同形成了一个语义表情强弱的选择网络,这一网络可以满足祈使者表达祈使指令的情感需要。论文通过对语气词的分析,概括出说话人运用语气词的三大人际关系准则:利他准则、委婉准则和求同准则。第二节分析了现代汉语祈使主语的隐现问题。根据祈使主语隐现情况可以把主语分成四类:强制性显现主语、常规性显现主语、常规性隐去主语和强制性隐去主语。说话人表达祈使指令时隐去主语的情况比较常见,这和说话人实施祈使行为时的认知心理过程、祈使对象的心理可及性以及语境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结语部分总结了全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论点,并且指出了论文中尚且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