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话风格和性别的关系一直都被社会语言学家所关注,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女权运动的蓬勃发展,社会语言学家就两性话语风格这一课题做了大量的研究。以Lakoff等语言学家为代表的关于研究两性话语风格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及改革方案、男女话语风格差异研究、形成性别歧视和两性话语风格差异的原因等方面。由于前辈学者们所处的不同时代及语境,他们过分强调差异和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使得他们在研究性别语言及两性会话风格时容易陷入性别思维定势。本文认为随着社会的变化,尽管性别歧视和男女话语风格差异客观存在,两性差异由于本世纪兴起的女权运动和随之女性教育的普及,跨性别交际中两性话语风格和会话模式随之发生着变化,有些方面甚至出现与以往相反的趋势,即跨性别交际会话风格出现趋同的趋势。传统的雷克夫的“缺陷论”以及其追随者的性别模式研究探讨不再适用于所有当代的社会语境。本文从可以反映当代社会生活的跨性别交际中摘取一定量的语料作为研究,得出两性话语风格是具有相对性的,存在差异的同时也存在趋同。通过对所选取的跨性别交际会话的语料的分析,例如对男女的话语量,附加疑问句,闪避词,话题控制,沉默,打断机制等分析,我们发现了趋同不仅存在于跨性别交际会话中,并且趋同的程度在一些因素的影响下会发生变化。这些因素大致可以概括为:会话发生的场景、会话者对话题的兴趣、双方会话者所处的社会地位。追及趋同产生的社会原因,作者认为世界范围内的女权运动的兴起是主要的社会原因。1914年英国艾米琳?潘克赫斯特家族及其拥戴者为争取女性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而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持续斗争,此举拉开了女权运动的序幕。1848年至1920年,七十年美国女性一直致力于争取女性在国会投票的权利。1949年法国女作家西蒙?波娃出版了《第二性》,这本书可堪称为一部俯瞰整个女性世界的百科全书,它揭开了女性文化运动向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开战的序幕。在中国,自辛亥革命后女性掀起了反缠足运动,女性还被鼓励从事救国救民运动。这些世界各地发生的女权主义运动无疑为女性在跨性别交际中赢得较为平等的对话机会。女权运动看似与两性会话风格的趋同没有直接关系,但是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语言是社会文化及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社会文化及社会发现的变化;反之,社会文化及社会发展也会影响到语言文化的发展。正是因为女权运动及其支持者一直坚持不懈的为女性在社会平等方面作斗争,才使得趋同这一语言现象能够在跨性别交际中萌发。本文作者在此尝试性地就两性会话风格中的趋同现象做了一些浅显的研究。期待此研究以后能给研究两性会话风格这一课题带来些许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