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线及其阵列的制备与磁性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be20060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纳米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低维材料在基础研究方面方兴未艾,其潜在的应用价值和所提出的新颖物理问题,吸引了众多科学工作者的注意。材料的尺寸和维度的降低,可以使得材料的结构和性质发生极大的改变。 采用多孔氧化铝膜为模板,用电化学方法可沉积磁性纳米线及其阵列。这种制备方法有很多优点,如氧化铝模板在较高温度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可控制性;通过调节阳极氧化参数,可以控制模板的孔径、孔间距、模板的厚度;氧化铝膜中的孔径可控制在纳米量级,孔道的均一性较好,孔道排列密度大,可制得纳米量级直径的磁性柱体阵列,可能用于高密度垂直磁性记录。 用模板法制备纳米线的研究在我实验室起步较迟,2003年9月始建化学工艺设备,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和摸索,对制备多孔氧化铝模板和沉积纳米线的工艺取得了基本的经验,并对多孔氧化铝膜形成原理以及制备的Fe、Ni、Co及Co-Ni纳米线晶体结构、形貌、成份、与磁性进行了研究。具体工作如下: 1.关于多孔氧化铝模板制备工艺的研究。 用电化学阳极氧化的方法,研究多孔氧化铝膜的制备工艺,初步分析了多孔氧化铝膜的结构、形态及形成机理;并用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电解液,通过改变阳极氧化电压和反应时间,探索影响多孔氧化铝膜的因素。实验发现用不同电解液制得的多孔氧化铝膜孔径不同;在特定的电压下,经过较长的阳极氧化反应时间,可以生成直径均匀的纳米线。最后确定我们的工艺是采用0.3mol/1的硫酸作为电解液,20V直流电阳极氧化11小时,扩孔85分钟。模板中的氧化层厚度约为10微米,孔径平均约为20nm。但是由于铝片纯度及制备工艺的限制,孔洞的有序排列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进行了电沉积纳米线制备工艺的研究,包括制备条件对结构、形貌的影响。 在制得的多孔氧化铝膜基础上成功地用交流法沉积了Fe、Ni、Co单金属磁性纳米线及Co-Ni合金纳米线。得到的纳米线直径为20nm左右,长度在2μm至5μm,最长达10μm,平均约为4μm;由形貌图看出纳米线排布规则,底部排列尤其整齐、密集,显然纳米线沉积始于氧化膜中纳米孔洞的底部。 通过测量我们发现:得到的Fe纳米线为体心立方(bcc)结构,在(110)、(211)和(220)方向存在择优取向;Ni纳米线为面心立方结构(fcc),择优取向为(111);Co纳米线为六角密堆积结构(hep),两个衍射峰较强,分别对应Co(002)、(110)面的衍射。实验发现沉积交流电频率的不同对制得的纳米线在物相上没有本质区别。 3.纳米线磁性研究。 用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得到的Fe、Ni、Co、Co-Ni纳米线进行磁性测量,分别将磁场加在垂直模板平面(即平行纳米线的长轴)方向,和平行模板平面(即垂直纳米线的长轴)方向,所得磁滞回线的剩磁比Mr/Ms和矫顽力Hc均表现出各向异性,易磁化方向沿轴向。这些长径比约为200的纳米线形状各向异性的易磁化方向显然是纳米线的轴向,即垂直于膜面。 实验得到沿纳米线长轴方向时代表性数据如下:Ni纳米线矫顽力Hc为1040Oe,Mr/Ms=0.97;Co纳米线为1653Oe,Mr/Ms=0.45,与近期文献报道接近。Fe纳米线矫顽力最大达到2410Oe,剩磁比为0.87,比一般文献报道大。与垂直于长轴方向的性能对比,Fe、Ni的易磁化方向均明显地沿纳米线长轴,但Co不明显,其形状各向异性与磁晶各向异性可能有抵消作用。 初步研究了沉积频率对纳米线性质的影响,认为高的沉积频率可以使纳米线更加致密。因为交流电沉积是不连续的过程,负半周期沉积,正半周期不沉积,因而得到的纳米线可能会形成不连续的结构。沉积频率高,则纳米线会更加致密。 另外初步尝试了用模板法制备Ni-Co纳米线,并通过改变电解液中Ni、Co的比例来改变纳米线中Ni、Co原子比。实验发现在沉积过程中,Ni和Co的沉积速度不相同,因此在氧化铝孔洞内形成的Ni-Co合金的原子比并不等于在电解液中的Ni2+、Co2+离子比。要想得到含Ni高的合金阵列膜,溶液中Ni2+浓度必须比Co2+浓度高出许多。
其他文献
在现代电子设备中,随着电路密度和复杂度的迅速增大以及时钟频率的不断提高,印制板电路(PCB)、多芯片组件(MCM)等电路系统的电磁辐射效应也明显加剧,导致了较为严重的电磁兼
具有激发态质子转移特性的有机分子由于其在非线性光学方面有很多优越的特性,如快的响应速度,较大的三阶非线性极化率,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兴趣。本文主要研究了分子内激发态
本文考虑内建电场的作用,计入能带弯曲因子的影响,运用有限差分法自洽求解薛定谔方程和泊松方程,得到纤锌矿ZnO/Zn1-xMgxO非对称双量子阱系统中电子(空穴)的能级和波函数.进一步
本文首先介绍了一种全新的铝合金加钛方法——电解加钛,并将用此方法生产的电解低钛铝合金应用于制备A356合金,研究了该A356合金在热处理过程中的组织和性能的变化规律。
自1986 年高温超导体出现以来,超导量子干涉器件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就如何改进中科院物理所SC6 组研制成功的扫描SQUID 显微镜的空间分辨率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同时也在扫描SQUID 显微镜在无损检测的应用,尤其是在检测微弱电流上做了一些原理性的工作。本文首先介绍了Josephson 效应及超导量子干涉仪(SQUID)的工作原理,然后介绍了扫描SQUID 显微镜的发展。扫描SQUID 显微
  本文简要介绍了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发明、发展、技术关键以及其在原子分子成像、操纵和在纳米电子学研究当中获得的重要成果,对单个铜族贵金属原子在Si(111)表面的吸附与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