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机构仓储框架设计与资源建设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_wanghai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解决困扰学术界已久的“期刊危机”与“获取危机”,推动科研成果利用互联网自由传播,加速科学研究的快速发展,一种新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术传播方式——“开放存取”应运而生。机构仓储作为开放存取的一种实现方式,因其能够长期保存、有效管理本机构的学术成果,加速学术传播与自由交流,提高学者及机构的可见度、学术声望与公共价值,开辟了一种崭新的学术信息的获取途径与传播方式。机构仓储的终极目标是学术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共享利用。调研发现,国内大多数机构仓储仅仅是开源软件的本地化实现,尽管有很多学者关注法律、经费、人力、激励等因素对机构仓储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但笔者未发现有学者从微观的信息资源建设层面对机构仓储进行研究。如果把机构仓储看作“人”,那么系统框架就是人体的“骨骼”,而所存储的资源就是人体的“血液”,资源是机构仓储运行的基础,其资源建设问题不容小觑。固然机构仓储的资源建设受诸如法律、政策、文化意识等因素的影响,但是可以完善和优化资源建设各个环节及流程,最大程度地促进学术资源的数量丰富以及质量的提升。本文以机构仓储与信息资源建设的相关理论为指导,从中国农科院的组织结构、专业研究所的科研管理以及科研人员的信息需要等实际情况出发,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①展开了一系列调研,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实地走访等,发现了科研人员知识产出保存和共享、研究所知识资产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总结了数字环境下农业科研工作者的信息需求内容与服务要求。②根据中国农科院组织结构及科研工作流程特点,联系客观实际提出了自顶向下与自底向上相结合”的建设模式,以系统性、标准性、互操作性、可持续性为原则,设计出各个研究所机构仓储原型,并在此基础上给出完整、开放、实用的中国农科院联合机构仓储总体服务框架;③创新地从微观层面对机构仓储的资源建设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制定了机构仓储的建设政策,明确了内容体系、提交条件、元数据利用、全文利用、长期保存、版权协议等政策内容,为机构仓储的资源建设与利用提供了规范与指导;提出四种拓展机构仓储资源的采集模式,多途径、多入口、多种方法发散地提高与丰富机构仓储的资源数量;总结机构仓储中的信息组织方式,提出从多个角度关联知识内容;构建学科领域开放资源导航库为用户提供知识导航,并创新的提出了基于知识地图实现领域开放资源关联组织与可视化导航的新思路;提出了与国家农业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整合模式,并总结归纳了国家农业图书馆的数字资源集成体系;对资源长期保存策略出了自己的建议。④从战略机制、宣传推广、激励措施、版权保护、人力团队等方面给出具体的实施建议,以期望机构仓储能够可持续发展,并对机构仓储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其他文献
本文简要介绍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与糖尿病专家共识的制订目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临床医生的实际指导意义,旨在深化临床医生对于OSA的认识,提高其对OSA的防控水平,给中国
本文通过分析资产证券化,认为其风险特征主要包括:加大金融市场潜在风险;帮助银行业转移风险有一定限制;冲击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子银行体系蕴藏巨大风险。这对我国开展资产证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上消化道隐性出血误诊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公安卫生学校附属医院及公安中医医院1998年7月至2006年9月收治的39例老年急性上消化道隐
如今,在以"受众为王"的营销理念驱使下,数字化成为出版界大势所趋。数字图书的营销建设对数字出版产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数字图书较之传统纸质图书的
传统的连杆衬套材料大多采用卷制的钢背-铜铅合金,难以满足大功率柴油机的使用要求。在这样的工况下,这类滑动轴承的主要失效形式是轴瓦表面的磨损,特别是疲劳磨损和合金层成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中,从原先的关注教师的教学理论建构以及教学技能的培训转向了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思维模式和教学能力习得的研究。随着基
分数报告是对考试分数进行综合分析的一种考试结果反馈形式。本文借鉴国际分数报告的经验,分析了分数报告的内容框架和行为准则,通过对北卡罗来纳州个人分数报告和分数频次报
首珍颗粒主要由首乌藤、珍珠母、川芎、香附等中药材组成,是在临床常用经验方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理,并结合现代药效学严格筛选组成的现代方剂。经临床应用观察,此方
本论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至第六部分为正文的五章,第七部分为结语。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目的和研究现状。第二部分:郑觐文的生平与音乐著述汇考。主
文章分别论述美国、英国、中国三国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机构、培养方式与培养特点,比较分析三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以此为鉴,对我国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作